4月CPI数据再“破5” 中国未来通胀压力犹存
中国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3%。1月至4月,CPI同比上涨5.1%。CPI数据年内再度“破5”,意味中国当前仍面临较大通胀压力。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表示,尽管CPI涨幅比3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但从多方面考虑,中国的通胀率在未来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整体经济表现仍然处于较为强劲水平,此外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涨幅保持高位对CPI的传导效应也不可小觑。
数据显示,1月4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2716亿元,同比增长25.4%,比1月至3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今年前4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11003.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5%。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告诉记者,一直到今年中期,翘尾因素对于CPI影响都会较大。据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测算,翘尾因素对4月CPI影响在3.2个百分点左右,而在5、6、7三个月,翘尾因素影响预计占3.3、4.0和3.5个百分点左右。
“今年全年中国都将面临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但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其他配合政策共同作用下,整体通胀形势仍处于可控水平。”李雪松说。
分析人士认为,流动性过剩、农业基础不稳固、工资成本上升和国际上一些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快等因素都在推动CPI持续走高。目前不排除劳动力周期、食品周期和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周期形成共振的可能,进一步加剧通胀风险。
生意社能源分社分析师姜鑫说,长期来看,原油价格依然会呈现走高趋势,在每桶100至110美元之间波动。近期美元虽然短期反弹,但其宽松政策会对油价形成支撑。再过一两个月,美国及北半球大部分国家将进入石油的消费旺季,需求增加将会拉动原油价格上涨。
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日前宣布,维持联储基金基准利率在零至0.25%区间不变,美联储将在今年6月底之前继续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购买美国长期国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高调表示,美元将在“相当长时间”内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这一表态令美元跌至三年来低点。
美国不肯关紧“水龙头”,导致过剩的全球流动性继续泛滥,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只增不减。而“热钱”加速流入新兴经济体,助推资产泡沫,进一步加大通胀压力。
在4月下旬举行的中国社科院关于经济形势的预测会上,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陈佳贵指出,从物价情况来看,造成通胀压力的诸多因素并没有减少,有些因素的作用还在加强。由此可以推断,今后几个月,通胀压力有可能继续增强。
他认为,今年要抑制通胀风险,除增加农产品供给、适当收紧流动性外,一定要控制好经济增长的速度。当前上涨的通胀压力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抑制通胀风险也需较长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
李雪松表示,当前应该采取综合性措施抑制通胀风险。要注重发挥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各种工具特别是价格型工具的使用,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有效性。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完善临时收储制度,加强多部门联合协作,加强对蔬菜销售终端垄断收费的微观规制,降低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日前发表文章表示,抑制通货膨胀是当前稳健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要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减缓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刘利刚认为,调整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对整体经济的紧缩效果已经不断减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货币当局将需要更多依赖汇率政策来对经济进行调整和紧缩,并通过较强的汇率弹性来抑制输入型通胀。尽管市场传言的一次性大幅升值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我们认为,中国央行仍有可能调整人民币交易的波动区间。
截至4月末,今年前4个月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1.9%,其中4月单月的升值幅度高达0.88%。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5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4948,连续三个交易日改写汇改以来新高纪录。
对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风险的观点,分析人士指出升值固然会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水平,但如果向市场传递了稳定、无风险的升值预期从而吸引国际资本加速流入,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政策效果。
针对人民币升值可能带来的热钱流入问题,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宋国友表示,要减缓热钱流入,根本上还须打消市场统一稳定的升值预期,增加套利资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