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设计师的家纺“梦”
生意社5月13日讯 现在的家纺布艺界,活跃着一群年轻的设计师,他们或在品牌企业担任中坚要职,或者自己开着专业的设计公司,他们有锐气、有想法,同时,蓬勃发展的家纺行业给了他们不断晋升的空间。
1983年出生的郭炎玲,有着80后典型的特征:率真、感性、有韧劲。她拥有自己的家纺设计工作室,作为一个年轻的创业型设计师和校企合作的典范,曾受到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的赞赏。而在过去,这只会是一个经过多年打拼的设计界前辈才能享有的成绩和荣耀。对此,郭炎玲却觉得一切都很平常,她只是顺势而为,作为年轻的设计新势力,她的路走得踏实而流畅。
美“梦”成真
因为出生在纺织之乡——南通的缘故,郭炎玲从小就对纺织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我的母亲以前是制作和服的行家,可能是受到她的影响,在布堆中长大的我,慢慢地开始喜欢临摹那些布身上漂亮的花纹,自然而然在高考志愿上选择了艺术院校。”郭炎玲说道。
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郭炎玲进入了江苏金太阳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在那里使她真正了解到了什么才是适应市场的东西,也是通过在家纺公司的锻炼,让她坚定了成立设计工作室的决心。郭炎玲说:“做设计工作室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因为相对于品牌企业,我们的设计风格会更加多样化,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但是,我认为在企业摸爬滚打这几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认识到市场的能量,我不建议纺织院校的学生一毕业就做设计工作室,那样会很容易碰壁。”
目前,Again设计工作室已成为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的家纺研究中心,并拥有9人的专职团队为江浙的面料和家纺企业服务,同时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且教授部分学生实践操作课程。然而,郭炎玲并不满足于此,她觉得这与她理想中的工作室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心中最理想的工作室应该是气氛融洽,学习氛围浓重,不断有新鲜血液补充其中,能创作出独立风格和有自己独立品牌的家纺工作室。我认为设计工作室比品牌企业有更多探索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我们的作品一部分是根据企业的要求定制的,另一部分是让设计师自由发挥的,命题作业和自由作业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显示出设计师的功力和潜力,也使工作室更富有生命力。”郭炎玲感慨地说道。
独特的设计视角
作为年轻的设计师,郭炎玲的设计作品被多家知名家纺企业所认可并购买版权,其带有个人设计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家纺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而对于如何将民族元素完美地融合到产品的设计中,郭炎玲则有着独特的见解:“我不会单一的去运用一个很传统的民族元素,因为毕竟现在是21世纪,时代在前进,我在运用民族元素的同时会加上符合时代的元素,就是当下流行的元素,这样的结合会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也使产品更有市场。设计是根据消费变化而定的,具体表现在根据国情和消费水平而定,比如在上海世博会上,我们就会有针对性的设计些富有民族特色和韵味的产品,把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运用到设计中。”
众所周知,家纺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在设计产品时就必须牢牢把握流行趋势和市场需求。因此,在每次定位产品的风格和趋势的时候,郭炎玲都会先去考察一下市场。“每次我都会通过网络去观看米兰和一些世界顶级的服装发布会,从中会使我得到一些启发和设计灵感,毕竟家纺的流行趋势与之息息相关。”郭炎玲说道。
但是作为设计师,即使个人风格再独特,当面对品牌风格时也要有所妥协,在如何平衡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时,郭炎玲认为,“首先要对企业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这一点很重要,每个品牌公司都有自己的品牌文化和故事,可以根据企业以前的风格进行研究和延续。我认为商业与艺术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这要看每一个人的理解,流行本身就是时代进步的一种体现,每一种风格的形成,都与流行密切相关。”
灵感来自生活
作为80后设计师,除了做设计外,郭炎玲最大的爱好就是享受生活。“我认为设计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设计师,我们都在设计着自己的生活蓝图,所以设计引领生活,生活带动设计,我的产品为每一个需要的人设计,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我能从他们身上知道我要设计什么样的产品。我和消费者时刻都在互动,因为我就是芸芸大众中的一员,我知道他们所需,正如我自己所需,我们活在当下,也为当下的生活而服务。”郭炎玲说道。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一个能跟得上主流前进的设计师,需要接受更为广泛的知识信息。郭炎玲说:“我是一个坐不住的人,特别喜欢逛商场、看展会,去看一些当下流行的东西,会在网上与网友聊天,参与论坛互动,也会去野外踏青、摄影。从这些活动中我可以了解到很多东西,可以帮助我在设计中找到更多的灵感,同时也享受着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