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放缓是中国必经阶段 可借此调整增长方式
事实上,中国经济放缓是一个必经的阶段。
中国必须让经济增长进行适当调整,即主要以出口、投资为主,逐渐转向国内消费为主,同时,还需要在增速上做出妥协。更重要的是,为改善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在经济增长上做出短期的牺牲还是非常值得的。
对于2011年的经济发展态势,尽管专家们预测不一,也没有统计数据全面证实,但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可能已经出现。在金融领域,随着存款准备金率不断创出新高,国内银行业为维持75%的存贷比而不断收缩借贷战线,部分企业资金压力大增。此外,经常项目顺差减少,也是经济减速的一个因素。
过去30年,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由排名第11位提高到现在的第2位,长期和高速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其他国家很少见到。因此,不少人认为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甚至将中国罕见的经济增长过程视为一个“奇迹”。
现在越来越多的观察家开始担忧,中国经济将可能由于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率、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以及政府债务的扩大和资产的泡沫,而在2011年开始减速,并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实际上,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已为中国经济减速埋下了伏笔。尽管政府决策层2008年11月出台的4万亿元人民币刺激方案,是对金融危机的恰当回应。但这声势浩大的刺激方案加剧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可能推迟中国向更具可持续性增长模式的转型。不过,这些刺激措施促使中国经济摆脱了低迷。若非如此,中国经济可能已陷入深得多的衰退。虽然中国摆脱了金融危机,走出了与其它经济体不同的发展路径,但其经济增长方式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由于改革还不完善,缺乏必要的配套制度和制约制度,致使一些行业或地方政府以牺牲环境和民生利益一味追求GDP增长。问题是,尽管GDP年增长率已超过8%以上,钢铁、汽车、纺织、水泥等行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迹象,使资金和能源造成极大浪费。
其实,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并非越快越好,因为经济增长速度受到国内资源的约束。许多资源已超出经济增长的极限,因而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如中国的铁矿石、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超出50%以上。换句话说,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资源允许的范围,就会出现经济过热和价格水平的急剧上升,结果只能是滋生产能过剩,经济也必然会因大起而出现大落。
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减速会是什么时候?”答案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不管怎么说,中国的增长是真实的,即使减速也将是暂时的,代表着可能存在下一个重新起步的机会。
现在,坊间存在一种普遍的假设,即中国仍将保持快速的增长,中国有可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并跃升到中高收入国家。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下半叶,只有非常少的国家完成了这种转型,而大部分的国家,比如拉美国家,仍然挣扎在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路上。鉴于中国的巨大规模和一系列结构性问题的挑战,实现这一转变任重而道远。
政府决策层也意识到这一点,从去年下半年起,对金融、房地产等行业采取了不少限制措施。预计政府还将会进一步实施贷款配额、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大幅加息、出台有针对性的房产税,并可能允许人民币以高于预期的幅度升值。上月,央行再一次提高银行准备金率是出台后续措施的信号。
事实上,中国经济放缓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当然,这对习惯于长期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些人来说,也许觉得中国经济会因此而倒退。不过,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中国必须让经济增长进行适当调整,即主要以出口、投资为主,逐渐转向国内消费为主,同时,还需要在增速上做出妥协。更重要的是,为改善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在经济增长上做出短期的牺牲还是非常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