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蚕桑业:寻机期待“破茧成蝶”
四五月份,桑葚成熟,云岭广大农村又进入了弄桑养蚕的忙碌中。
“今年协会探索分片区统一发种时间的模式,减少无证抢购蚕茧的机会。目前,保山、大理、楚雄、曲靖、昭通等我省蚕桑主产区的春蚕蚕种已基本按约定时间发放。”云南省茧丝绸协会秘书长、省农科院罗坤研究员说,这是一次行业的自律尝试,目的只有一个: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云南省蚕桑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抢抓机遇促农增收
去年百年不遇的大旱,让云南省80%的蚕桑产区春茧减收,全省28万多蚕农皱起了眉头,但秋后一算账,蚕农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由于政府扶持和市场价格好,蚕农收入比上年度增加,中产桑园收入在2500元以上,高产桑园收入在4500元以上。
来自云南省茧丝绸协会的统计显示:去年云南省桑园面积127.76万亩,比上年度增加6.47%;蚕种发种量115.9万盒,比上年减少6.75%;产茧量2.98万吨,比上年度减少25.22%;生丝产量1609.73吨,比上年度减少38.9%;丝绵被产量3089吨,比上年度增加了321.99%。虽然发种量、产茧量、生丝产量等指标有所下降,但由于鲜茧平均价格较上年度上升50%左右,生丝价格上升了100%多,全省蚕桑产业仍创下农业产值10亿元、工业产值16亿元、出口创汇131万美元的佳绩。
“政府重视、农民受益、企业盈利、外部环境好”,罗坤用四句话来总结蚕桑产业当前面临的利好形势。
去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云南省落实专项资金5000万元用于扶持蚕桑生产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市场开拓,加上其他渠道资金,全省单是政府投入的资金就达1亿元左右;依托国家继续推进“东桑西移”的后续工程,省外茧丝绸企业更看好云南;全省13家茧丝绸加工企业均实现盈利,多数企业有扩大规模的意愿……正是这些有利时机,催生了云南蚕桑产业加快发展的新希望。
养蚕天堂活力凸显
“家有五亩桑、脱贫致富奔小康,年养十张蚕、五年盖座小洋房……”农村流传的歌谣,折射出种桑养蚕天堂——云南在发展蚕桑产业方面所蕴藏的潜力。
“栽桑养蚕自然条件全国最好,桑园面积全国排名第五,蚕茧质量全国一流,茧丝长度全国第一”,数十年潜心蚕桑研究的罗坤如数家珍,道出了云南发展蚕桑产业的优越条件。
近年来,随着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得天独厚的云南逐渐成为承接江苏、浙江、山东等东部茧丝绸主产区转移的主要产业基地,保山、曲靖、普洱、昭通、大理、楚雄等主产区的蚕桑产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普洱市干茧平均质量各项检测指标远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其中景东平均上车茧率95%以上,解舒率75~78%,解舒丝长1150米,洁净度90~95分,清洁度98~99分,质量在全国处于一流水平。”普洱市蚕桑办主任徐洪斌自豪地介绍,2007年以来,普洱蚕桑产业发展迅速,基本建立起育苗制种、种桑养蚕、鲜茧收烘、缫丝加工的产业化综合开发格局,一跃成为云南重要的优质茧丝生产加工基地。
蚕桑主产县陆良,建立了全省首家县级蚕桑品种试验基地,走出了一条“公司(协会)+基地(分会)+农户(会员)”的产业化经营路子。该县去年鲜茧直接收购值1.072亿元,实现蚕桑农业综合产值2.66亿元,5万户蚕农户均增收1120元。
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东桑西移”的机遇,保山市较早就在全省首家引浙商入滇,组建保山利根茧丝绸有限公司,并确立了把栽桑养蚕作为全市支柱产业加以培育的发展思路。从提高桑园亩产入手,利根公司在隆阳区、施甸县打造30个重点村,提高蚕农种桑养蚕科技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利根公司副总经理丁月芬说,今年保山春蚕发种量比上年增加27.8%。去年生产白厂丝192吨,真丝经编绸100万米,丝绵被5000条。年产300万米真丝经编绸扩建项目顺利竣工投产。
主产区蓬勃发展的蚕桑产业,如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带动着全省适宜区域的蚕桑产业发展。
危中寻机挖潜增效
作为云南省重要的区域性支柱产业,云南蚕桑产业得天时、地利、人和。然而,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曾几度出现挖桑弃蚕的现象。
“管理无力、生产乏力、科技无从给力、收购无序竞争,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寥寥数语,大理州园艺站站长金亚雄道出了当前蚕桑产业发展中的无奈。省茧丝绸协会会长、保山利根茧丝绸公司董事长徐利根分析认为,云南蚕桑基础设施差,平均亩桑产茧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蚕农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如遇茧丝价格下跌,会大量毁桑;蚕桑基地规划不合理,科技创新推广的投入不足,易导致蚕桑生产大起大落。同时,我省部分茧丝绸企业尚处在建基地、缫丝初加工阶段,规模小,竞争力弱。更主要的是,茧丝绸行业市场波动大,行情低迷时,企业怕蚕农毁桑、挖桑,贴着老本收茧,行情较好时,无证“茧贩”抢着收,导致了恶性竞争和破坏性的“毛脚茧”收购行为发生。“无基地、零投入、高价抢、低价逃、有利上、无利走”侵害了云南蚕桑产业的发展,成为其发展的“软肋”。
“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市场监管,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云南应以战略眼光、更高视角来长远谋划蚕桑产业的发展。”在日前召开的2011年省茧丝绸协会年会上,全省蚕桑产业代表一致认为,2010年以来,蚕桑产业被列入全省重点扶持的12类特色优势产业,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云南省打造成为世界级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加之当前茧丝绸行产业恰逢非常好的市场行情,云南蚕桑产业大有可为。
“在省商务厅茧丝办和农业厅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省茧丝绸协会将及时分析行情,沟通信息,合理制定蚕茧收购参考价,服务全省蚕桑产业发展。”云南省蚕桑界人士表示,根据蚕桑产业市场波动大的特点,云南应立足长远,增强危机意识,对蚕桑产业进行合理布局,重点打造一批蚕桑基地县和蚕桑万亩乡、千亩村、百亩组、万元户;其次,加强科技创新,依托省农科院蚕蜂研究所、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等建立覆盖全省的蚕桑生产技术服务网络,提高蚕茧质量。此外,政府部门、协会、企业等应及时沟通信息,用好用活蚕桑产业扶持专项资金。严格执行收购资格准入制,根据年度蚕桑市场行情建立定价机制,加强对蚕种市场的监管,规范蚕茧收购秩序,让蚕桑产业在提质增效中真正成为造福千万家、惠及田间农的优势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