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丹顿”惹了谁?
事实上,“卡尔丹顿”虽披洋品牌外衣,但遍及全国的销售网络却印证了其成功。在全国的很多中高端百货商场,“卡尔丹顿”总是占着最好、最大的位置,显然,只有销售业绩和产品品质上佳才能让嗜血如命的中国百货公司给“卡尔丹顿”优待地位。近年来,“卡尔丹顿”从正装中细分出高尔夫系列,又引入女装,经营实力不断增强。
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是没有国界,没有地域概念的,也不在乎在哪注册,在哪生产,在哪销售。忠实的消费者在哪,品牌就在哪。只要你的产品质量、口碑、文化、价值等等达到了一定的标准,谁又会去关注产地呢?
“中国制造”就不能卖高价吗?
另外,在央视和《北京晚报》的报道中,强调“‘卡尔丹顿’一件衣服数万,属于暴利。”看到这样的评论,感觉非常可笑。国外品牌在中国卖几万、十几万理所当然,不是暴利,换成中国企业就暴利了,这是什么逻辑思维?只要消费者认可而且没有品质问题,卖多少是人家的本事。
“卡尔丹顿”无论从面料、款式、工艺上都非常不错,至少目前在国内市场上是可以稳居高端市场的。否则何以被全国众多高端消费者所知悉和认可。
国人穿衣服,选择服饰,无外乎也是从两个角度出发:一种是看名牌效应,追逐国际名牌,但殊不知有不少所谓的国际名牌在欧美国家都不怎么样。只有到了我国才格外畅销,价格也翻了好几倍。
然而,大部分人更在乎的还是服装的面料、款式等内在品质。像“卡尔丹顿”的经典系列以西装最为人所称道,经典的款式通过版型的细微变化而令穿着者更显合体挺拔,或条或格的面料经设计师的重新组合,于传统典雅中流露新意,衬衫则同样以质地精良的纯棉面料演绎净色、条格的多种变化,领型、袖口、门襟的不同变化则是款式上融合经典与时尚的上乘之作,各种花色的丝质领带则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不难看出,“卡尔丹顿”多年来是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对面料款式的考究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和认可的。
一个真正走国际化路线的品牌,一个真正站稳于高端市场的品牌,不是一个所谓“洋商标”或“民族商标”就能立得住的,更多的原因则是其内在的“奢华”品质保障。
仅仅是一次“曝光”?
对于我来说,惊讶的不是“卡尔丹顿”的本来面目,而是央视和其他媒体居然到现在才摸清楚“卡尔丹顿”的真正身份,或者以前知道了但现在才披露出来。
在3·15晚会上两个品牌被“曝光”:一个是以南方区域为代表的男装品牌——“卡尔丹顿”;一个是以北方区域为代表的女装品牌——“吉诺里兹”。
从被“曝光”到现在,分析整个事件的进程,我认为3·15给“卡尔丹顿”品牌戴的这个帽子有点太出意外。如果消费者看到这样的报道肯定是大声声讨,这其中大家似乎能嗅到一丝丝不对劲,发现这不仅是个不单纯的“曝光”事件,也许还是个经过精心策划的“报道事件”。
“卡尔丹顿”在南方区域男装业界中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高端男装品牌,而另一个被报道的“吉诺里兹”是在北京门头沟一个山村注册的,纯粹没听说的小范围区域性的女装品牌。
一个全国500多家分店和一个十几间分店的规模对比,报道的这家女装的劣质和无证小作坊加工贴牌,可以造成一种混淆视听的错觉,让人直观认为“卡尔丹顿”也是和“吉诺里兹”一样的品牌,一样的产品,让消费者认为也是劣质货和假冒洋货。
这就像是一些利益集团采取的打击对手抬高自己的手段,是一种不正当竞争的商业行为!是在利用央视这个为千万百姓认知的传媒品牌打击业内竟争对手。我们有理由猜想,这可能是某国际品牌的“营销策略”,或者一些媒体要挟企业做广告的一种手段。
策划这一切的人其实也就是让大家去认同,“外国品牌才是真正的品牌,才是有价值的品牌,国内品牌就是低档货,低价货。”
而CCTV、《北京晚报》以及跟风的媒体,可能成为被别人利用的枪手。
给中国品牌多一点包容
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平时叫嚣着抵制洋货,发展民族品牌,而现在央视这种行为又是什么?为什么日本人和韩国人能够主动抵制外国货,发展民族品牌?他们成功了,发展了丰田、三星这样的国际品牌企业,而看看我们国人在干吗?
国人却在谈论着,追求着,这个是进口那个是进口,觉得是一种荣誉?如果是说其他行业产品进口的品质比中国的好,我不否定也不认可,但在服装行业里我敢肯定中国的服装制作工艺是世界一流的,全世界80%的服装都是中国制造,我们为什么走不出去?中国服装品牌缺少良好的社会氛围,综合营养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