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丹顿”惹了谁?
生意社5月20日讯 近年来,“卡尔丹顿”从正装中细分出高尔夫系列,又引入女装,经营实力不断增强。
“卡尔丹顿”,作为中国服装业国际化的探路者,全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
3月,“卡尔丹顿”中枪了,开火的是CCTV和《北京晚报》。报道称“卡尔丹顿”只是在意大利有商标注册,但生产经营只在中国,并非“意大利品牌”,而是“披着洋皮的国货”,卖高价,获取“暴利”。
经过央视这么一曝光,更多的媒体跟风报道,有“棒打落水狗”的感觉。在众多报道中,记者发现,这些大众、财经、时尚媒体对中国服装行业,对中国服装品牌的成长环境,以及对企业本身缺乏根本的了解,缺乏理性的分析,而是盲目跟风报道。
为什么要“披‘洋’皮”?
其实,在中国服装业,像“卡尔丹顿”这样在国外注册的品牌或者起个洋名的品牌不是个案。他们自诞生起就打着“国际品牌”的大旗,走中高端路线,立足中高端商圈,面向中高端消费者,现身中高端时尚杂志。这样,他们完全区别于别的国内品牌,久而久之,“国际品牌”的形象便牢牢树立于服装市场。
“卡尔丹顿”诞生于90年代中后期,那时国内中端男装品牌如日中天,新生品牌如果在同一战场和他们硬撼,无疑死路一条;同时,国外大品牌还未进入中国市场。如果不想走低端路线,装扮成“国际品牌”身份,定位高于国内品牌,取悦于越来越有钱,穿着品位越来越高的中国男人,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在国外注册的品牌或者起个洋名,这不是愚弄消费者,而是公司为迎合消费者想买国际品牌的需求。
“卡尔丹顿”在意大利和中国都有注册,叫“意大利品牌”还是“中国品牌”可以根据经营需要选择。至于其生产线在中国更不能成为指控其有问题的证据。现在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许多国际知名品牌的生产线都不一定在自己本国,都是在中国生产,到欧美转一圈后回到中国销售,价格几万十几万,对此我们又怎么评判呢?
作为服装来讲,只要材料可靠,做工考究,在中国生产和在意大利生产是没有什么两样的。可从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消费者恰恰就是因为其“血统”问题而义愤填膺。这背后的原因当然不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执著追求,而是高端消费群体对洋品牌的过于迷恋。说穿了,不管是从消费者,还是从百货业的角度分析,这都是一种不理性的消费心理在作怪、在被利用。
崇洋不可盲目,不能认为“LV”们什么都是应该的,“卡尔丹顿”们就该打。“卡尔丹顿”们取个洋名,至多是投机取巧,你可以不买他们的衣服,但不可以以正义之名进行劫杀。
品牌与产地无关
“假洋品牌”的说法我也不与苟同,这是对品牌的曲解。商标可以异国注册,但品牌,并不是可以注册的东西,这是需要沉淀、累积多年才能形成的一种认知,其中蕴含着质量、口碑、诚信、文化、价值、内涵等等许许多多的东西。
品牌,是广大消费者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过硬的产品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良好的产品形象、美好的文化价值、优秀的管理结果等等所形成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企业经营和管理者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几代人长期辛勤耕耘建立起来的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信任……
没有人会说只有意大利才能产名牌,也没有人敢说中国就做不了品牌。“卡尔丹顿”的成功,我想不是光凭一个意大利注册的商标就能达成的。塑造品牌道路上的付出与艰辛,我想也有着许许多多感动的故事。
在意大利注册的是一个商标,在中国塑造的却是一个品牌。前者或许是营销推广的策略,后者才是成功问鼎的手段。十多年的艰辛与付出,十多年来坚持质量第一、顾客至上、文化传播、品牌塑造的路线,或许才是成就今天卡尔丹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