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丝绸公司的新理念铸就辉煌
2004年,四川珙县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省、市要求,对原国营蚕丝公司实施改制,采取净资产与债权债务捆绑公开竞争拍卖的方式,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四川省智溢投资有限公司获得生产经营权,于2004年5月26日进驻珙县,成立了“珙县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承担起珙县蚕业发展的龙头重任,经过7年的努力,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刷新了珙县蚕业发展的新纪录。
创新理念
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是一个外向型企业,茧丝绸行业受国际市场影响波动大。常言道,茧丝绸市场“好三年、疲三年、不好不疲又三年”,波浪式的运行,企业的风险时大时小。因此,公司总经理钟坤全在推进行业发展与管理上,始终坚持“蚕农就是父母,顾客就是上帝,职工就是财富,党政就是后盾,部门就是动力”的企业理念,公司进驻珙县7年来,始终坚持“在政治上贴近蚕农,生活上关心蚕农,生产上扶持蚕农,技术上帮助蚕农,经济上让利蚕农”的理念,赢得了广大蚕农的好评和高度赞扬。同时,公司对新老客户以礼相待,以诚相待,以友相待,赢得了省内外茧丝绸客户的亲睐。公司内部爱护职工、善待职工,采取精细管理求效益,科技提质增效益,立足发展兴效益,灵活化验保效益的内练功方式,使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壮大,赢得职工的理解和拥护。积极争取党政的重视和领导,几年来,坚持定期和不定期地向各级党委、政府汇报,争取了四大家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坚强领导。保持沟通协调,把县级各部门的帮助扶持看作是企业的动力,争取部门在政策上、人力上、项目上、物资上的配合和支持。这些理念看起来很常规,但却是企业适应新形势、迎接挑战、取得成功和效益的创新经验。
创新发展
智溢公司进驻珙县时,全县的桑园面积只有4万亩,投产桑园不足3万亩,产茧量3万担左右,蚕农收入仅1500万元,行业产值2000万元。针对现状智溢公司,总经理钟坤全向县委、县政府承诺,公司是来投资的,不是来投机的,因此,响亮地提出一抓发展、二抓发展、三还是抓发展,以发展求生存、以发展求壮大、以发展求效益、以发展抗风险的挑战理念,从而赢得了各级各部门和广大蚕农的信任与支持。7年来,在蚕业产业发展上共计投入资金1.5亿元,其中公司投入8500万元,中央、省、市项目和县政府投入近2000万元,蚕农筹资投劳近5000万元。完成育苗栽桑5万余亩,桑园总面积达到9.5万亩;新修蚕茧收购站4个,总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改造老蚕茧站5个,改造面积5000余平方米;购置安装自动烘茧机10台套,新修标准化小蚕共育室300余间近1.8万平方米;购置统防消毒机具1000台套;改造装修智溢迎宾馆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100人住宿、1000人就餐、200人开会;引导蚕农新建农用沼气2000个;新购置桑枝条生产食用菌机具10台套;新建和改造丝棉被厂1500平方米。
公司的发展方略是:以每年新栽桑1万亩、增加产茧量1万担、蚕农增收1000万元、综合产值年增2000万元的速度发展,即“1112速度”。并且提出,从2011年起,发展的重心转向“1525”工程,即抓10个主产基地乡镇,50个“蚕业双百万元村”,200个“蚕业50万元大社”,5000户3-4万元的蚕业“专业大户”。
创新机制
2004年改制前的珙县国营蚕丝公司所辖基层蚕茧站11个,机关内设科室5个,在册员工232人,其中机关的干部职工50余人,2003年底全县的蚕茧生产量3万担,孝儿丝厂停产,公司招待所可容住30人。改制后,新组建珙县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根据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和市场竞争的需求,智溢公司大胆地进行了机制创新:一是机关内设科室由原来的5个调整为2个,机关的员工由原来的50余人调减为13人,把富余人员安排到基层茧站;二是根据生产规模和日收购茧量的需求,把基层蚕茧收购站点由原来的11个,增设为15个,新建4个收购站,目前具有可达10万担的收烘能力;三是为了延伸产业链,公司投资近1000万元,技改并恢复孝儿丝厂,新引进4组自动化立剿机,新建年生产6万床规模的丝棉被厂、年生产5万对蚕沙枕的加工厂,在延伸加工业链上新增300个就业岗位;四是投资近500万元,将原蚕丝公司招待所改造为“珙县智溢迎宾馆”,馆内设施齐全,新增就业岗位100人,宾馆的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以上;五是为有效推广蚕业科学技术,提高蚕业科技水平,增加科技值,公司还新成立了珙县智溢蚕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研究桑树品种改良,蚕种新品种推广,桑园标准化管理,蚕桑病虫害统防统治,桑园内套种,桑枝条生产食用菌,黑红苕等生产、加工和包装及市场开发,工厂化养蚕和小蚕三龄共育等技术与推广应用;六是为争取国家省、市、县对蚕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公司还专门成立了“项目办”,拟写项目报告,对上对下联络协调,拓展项目储备空间;七是为与蚕农紧密合作,公平、公正合作,公司在全市率先成立蚕业协会和蚕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县的协会会员达到1.1万余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达到9000多人。通过上述机制的设置和创新,新增就业岗位近400余个,既推进蚕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又极大地发掘人的个性,充分发挥了各类专业人才的积极作用,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整个公司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是企业机制创新的效果。
创新管理
珙县智溢公司进驻珙县后,连续7年实现增产增收。全县的蚕桑面积由2003年的4万亩发展到现在的9.5万亩,7年新增桑园面积5万亩;蚕茧产量由2003年的3万担增加到现在的9万担,7年增加6万担;蚕农栽桑养蚕收入由2003年的15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5亿元,7年增加1.35亿元;全县蚕业综合产值由2003年的180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3亿元。可以说是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变化,一年一个新貌。其中最大的内涵就是公司创新管理,最值得总结的就是注重了管理上的五大要素,一是知人善任。公司着力开发人的潜力,努力培养造就一个高效运转,能征善战,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讲求现代性、效率性的管理干部队伍;二是善待职工。以钟坤全为首的班子在政治上关心职工,生活上贴近职工,福利待遇上想着职工,做到职工及其家属子女的大病小病有领导上前关心问候,职工的子女读高中、大学分别给予以奖代补,职工的政策性五险就高不就低按时足额买,职工的工资待遇一年一个考核标准,工资标准逐年提高,2010年平均达到3万以上,让职工感受到公司厚爱,看到了珙县蚕业产业的希望。公司用新的理念启发了职工的思维,用现代管理、经验引导、和谐相处、公平纯净的方式,锤炼了一支爱岗敬业、贴近蚕农、热爱公司、献身蚕业的职工队伍;三是发展当先。坚持科技为支撑、提质增效、企农双赢的方略,做到发展重管理,管理重活力,科技促效益,效益推科技,从而使珙县蚕业不断巩固发展,逐步走向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平台。平均单产由过去的25公斤,提高到48公斤,最高达65公斤。实现了每年新栽桑1万亩,每年增加产茧1万担,蚕农增收1000万元的发展目标;四是积极争取党政重视,让蚕农听到党委、政府的声音,看到党政领导的身影,感受到党委、政府的温暖,同时搞好部门综合协调,得到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五是坚持“员工就是公司财富、蚕农就是公司的衣食父母、客户就是上帝”的思想。
创新增效
蚕桑是一项千家万户参与的传统产业,又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外向型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科技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加之近年来农副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扬,劳动者日劳动报酬标准逐年提高,因此,蚕桑生产在农副产品中的比较效益优势不是十分明显。为了巩固全县桑树基地,使蚕农能长期稳定增收,智溢公司创新地、大胆地实施桑园综合开发。从2009年开始,在底洞镇、孝儿镇、恒丰乡等地示范桑园内套种黑红苕、黑花生、黑土豆等黑五类作物,参与示范蚕农500余户,套种面积3000余亩。从示范套种的情况看,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每亩桑园增收800—1500元,桑枝条生产食用菌每亩枝条可装700—1000袋,产值5000—8000元,实践证明亩桑园的综合产值可达到8000—12000元。在2009年取得示范成功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要求龙头企业和各乡镇不断推进综合开发利用,2010年拓展到10000亩以上,通过各级各部门和广大蚕农,特别是龙头企业全体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共计完成综合开发面积13580亩,开发的主要品种有黑红苕、黑玉米、黑土豆、黑花生和黑黄豆等黑五类,同时又在恒丰乡进行传统饲养黑猪的实验,目前共养殖100余头。除桑园套种黑五类示范以外,进一步加大桑枝条生产食用菌的推广力度,从2009年秋到2010年春秋三季共发展20万袋,采收鲜茹50万市斤,产值近500万元。2010年全县桑园综合开发增加产值2500万元,加上生产鲜茧9万担的收入,蚕农的栽桑养蚕综合产值达到2亿元人民币(包括桑枝条、蚕沙和桑叶收入),投产桑园的亩产值在4000元以上,比2003年以前每亩提高2250元,为农民稳定增收拓展了渠道,为巩固桑园基地提供了保障。
综上所述,珙县蚕业产业能取得长足、健康、又好又快发展,主要归功于:有坚强有力的蚕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科学决策和科学指挥,有一个物质雄厚而又热爱这个产业的业主,有一个久经沙场、具有雄才、富有经验的企业领航人—钟坤全,有一个以张思华经理为主的精诚团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龙头班子,有一支能征善战、敢于打硬仗、打恶仗、情系蚕业产业的职工队伍,有一个部门配合、乡镇努力、县乡联动、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这让我们更加坚信珙县蚕业产业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周兵系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蚕桑办主任;作者李要君系珙县人民政府蚕桑生产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