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宜州市桑枝食用菌产业发展历程
宜州市桑枝食用菌产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广西农科院和河池市农业局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宜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桑枝食用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已成为宜州市继蔗、桑两大农业支柱产业后又一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兴农业产业。
宜州市桑枝食用菌产业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试验阶段,时间为2005--2006年。2005年初,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广西农科院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宜州市庆远镇援农合作社为平台,实施了用桑枝为主基质栽培各种食用菌的试验。2006年试验取得全面成功,掌握了用桑枝栽培榆黄磨、香菇、平菇、木耳、秀珍菇等食用菌的配方及整套技术,为利用桑枝发展食用菌找到了依据。
第二阶段是示范推广阶段,时间为2007--2008年。2007年在宜州市庆远、北牙、洛西等乡镇进行栽培台湾秀珍菇的示范推广工作:2007/2008冬春全市种植食用菌88.8万平方米,产鲜菇6248.2吨,产值3419.24万元。2008年上半年,实施反季节种植台湾秀珍菇示范8万棒,产菇33.6吨,平均棒产0.42公斤,每公斤鲜菇销价8.25元,销售收入27.72万元。由于宜州市的秀珍菇是用桑枝为主基质栽培,菇产品品质优良,味道鲜美,产品销售价格比福建等地生产的同类产品每公斤要高出1-2元。菇产品已经远销香港、北京、上海、杭州、广东、南宁等大中城市及周边县市,产品供不应求。反季节种植台湾秀珍菇的成功以及市场经销商和消费者的认可,为宜州把秀珍菇作为当家品种进行“周年”大面积生产栽培,实现桑枝食用菌全年平衡上市提供了依据和途径。
第三阶段是全面发展阶段,时间为2009年至今。2009年初,宜州市通过招商引资和整合资源的方式,新组建了宜源桑枝食用菌公司、天成桑枝食用菌公司和黄龙桑枝食用菌基地三家规模以上企业,三家企业占地面积234亩,年可生产食用菌菌棒4000万以上,三家企业的建成为宜州市桑枝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打下了龙头基础。2009/2010生产年:全市栽培桑枝秀珍菇1908万棒(其中反季节栽培408万棒、产菇1632吨、产值1142.4万元;顺季节栽培秀珍菇等1500万棒产鲜菇6000吨,产值3600万元);全年桑枝食用菌总产值达到4742.24万元,占全市食用菌总收入95%以上。
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在宜州建设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后,区农业厅、河池市委市府及宜州市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桑枝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在人、财、物等多方面加大了投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和市财政累计投入了产业扶持资金750万元,带动民间资金1500万元进入桑枝食用菌产业,特别是2010年年底菇农自筹资金350万元在洛西镇又新建了一家年可生产1000万菌棒的中型生产企业。目前宜州市规模以上的桑枝食用菌企业有4家;有9个乡镇18个村32个自然屯栽培食用菌(其中周年栽培食用菌的乡镇有6个);年栽培100万棒以上的大型标准化示范基地15个。2010/2011生产年宜州市栽培桑枝食用菌5000万棒,产各种鲜菇总量达1.63万吨;实现产值9351.6万元;利用桑枝生粉达6.25万吨,占全市桑枝总量25%,涉及桑枝食用菌栽培的人员达到9065人。
2011/2012生产年,宜州市计划栽培桑枝食用菌6000万棒(其中反季节栽培2500万棒、顺季栽培3500万棒);总产值20250万元(其中产鲜菇2.4万吨、产值18000万元;利用桑枝7.5万吨,产值2250万元)。该项目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反季节栽培菌棒生产将在5月底完成,目前已经有6个基地开始出菇,日产量鲜菇8吨,产品主销广州、南宁两市场,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