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欧纺织品面临“原产地”拷问
原产地标识实施后的直接影响,就是挤占欧盟各国对我国的纺织品配额。比如,我国一些在越南或者印度拥有生产加工厂的纺织企业,他们将面料以及成衣的后道加工手续外包给当地工厂,而以往的“Made in India”标识或者未标注产品在被强制追溯原产地后,将占据我国对欧盟出口的一部分配额。对于直接出口到欧盟的纺织企业而言,只有后道加工程序在欧洲进行的产品将不再具有欧盟国家的高度豁免权。因为欧盟的原产地法案提出,一件纺织品的纺纱、织造、整理或缝制几个制造过程中至少有两个环节在欧盟生产,才被视为是原产于欧盟国家的纺织品。
其次,欧盟设置的这一隐性“贸易壁垒”很可能催生新的贸易摩擦,对我国争取贸易自由化和正常化增设障碍。由于出口难度增加,输欧纺织品在通关时可能会出现因原产地标签缺失或不规范而导致出口产品被国外通报甚至退回,或因产品所附标签不实而被没收的情况。
而在实际的市场销售中,该法案的实施还会导致部分重视产品原产地的消费者流失,一些注重产品“经济国籍”的消费者,很可能在欧盟鼓吹消费本国产品的促使下,放弃消费他国产品。
出口企业当防范预期风险
虽然欧盟原产地标识会对我国输欧纺织品贸易带来诸多影响,但纠结于棉价、劳动力成本、电力资源等问题中的纺织出口企业对此事却并不关注。
针对欧盟原产地标签制度这一新规定,记者采访了多家纺织品服装进出口企业负责人,他们普遍表示不了解相关情况。天津服装进出口有限公司经理张俊丽解释说:“一般我们都是依据订单来加工,外商要求在标签上标注‘Made in China’,我们就照做。这类出口国标签法的变动信息通常都是由客户告知。”张俊丽表示,目前欧洲客户并没有提出相关要求,所以公司在输欧服装的标签印制上与以往没有太大差别。
除了被动获取信息的因素外,出口企业对政策实施的存疑态度也导致了其信息的滞后性。“美国、欧盟地区的贸易政策就像晴雨表一样反复变动,有的规定发布后企业还没来得及实施,或者在实施过程就又有了新规定。除非有上级部门下发的正规文件,否则我们平时较少关注此类信息。”江苏吴江一家纺织品公司销售经理说。
然而,无论该提案最终是否会执行,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已显露抬头之势。相关人士认为,面对欧盟原产地标签立法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纺织企业应注意防范可能的市场风险,未雨绸缪,为出口货物顺利进入欧盟市场排除障碍。
江苏南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张裕提醒相关企业,应当主动积极应对原产地标识等国外技术性法规,对于已经生产的不符合原产地标识法规的产品,应尽早与客户沟通协调解决;对于新的订单,应当在合同中对标签等类似问题予以明确,避免损失。
可以预料,未来随着“原产地标签”这一类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兴起,我国产品出口将遇到新的挑战。不过,正如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专家冯雷所言,虽然“原产地标签”可能增加企业的出口难度与成本,但对于中国纺织企业而言,未必是坏事。在欧盟标准的国际竞争压力面前,要求纺织企业提高竞争力,调整产品结构。而只有这样,中国纺织企业才能在国际上站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