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发展 做强纺织湘军
生意社6月1日讯 纺织服装工业是湖南省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未来几年,全省纺织工业如何紧紧抓住“转方式、调结构”这根主线,改造升级,革故鼎新,尽早达成千亿产业的阶段性目标,实现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升,这既是为加速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应当肩负的一种责任和使命,也是产业自身增强竞争实力,实现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
把握比较优势,坚定发展信心
省“十二五”规划指出,传统优势产业是湖南省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和主体,必须采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工艺,加快改造升级步伐,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建设来拓展市场,形成竞争优势。理性分析全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科学研判国内外行业的动态与市场变化预期,应当说,实现纺织湘军的跨越发展是完全可能的。一是产业基础比较坚实。湖南纺织工业历史悠久。到“十一五”末,全省纺织工业登记注册的企业有7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7家。随着固定资产投入的逐步增加、技术改造的不断深化,经过企业改革改制、调整优化内部结构,形成了比较齐全的产业门类和一定的发展实力,综合水平居全国同行业第14位。二是外部环境紧中有“机”。首先是内需稳定增长,有力支撑着行业振兴。其次是东南沿海和境外向内地的纺织类产业转移加快。湖南作为中部前沿,具有吸引投资的比较优势。再者是政府对包括纺织企业在内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调整结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节能减排、打造品牌等等,都有相应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三是内生动力较为强劲。党和国家对纺织服装业一直非常重视。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国家工信部就纺织业的战略转移和结构调整作了全面部署;省政府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纺织产业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有力激发了广大企业不断进取的热望与决心。
找准制约因素,明确主攻方向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少,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从宏观环境来看,纺织企业的成本压力将明显增加,中小纺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遭遇国际贸易摩擦的风险客观存在。从全省纺织产业的总体水平看,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够强劲,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比如总量不大,特别是规模可观、带动力强的龙头支柱企业数量不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自动化程度不高;加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品档次不高;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这些情况昭示我们:要使全省纺织服装业乘势而上,跨越发展,实现质的提升与量的扩张,就一定要把握机遇,坚持不懈地调结构、转方式,加强薄弱环节,构筑新的优势。
围绕转型升级,狠抓工作落实
湖南省纺织工业转型升级,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高新化、规模化、特色化、绿色化、国际化为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抓手,加快做大做强的步伐,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做强产业实力。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装备水平和生产效率,加快发展终端产品、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要彰显湖湘特色,大力扶持棉纺织、苎麻纺织等传统特色产业,提高行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打造国际知名品牌;要做大新兴产业,加快多功能、复合型、差别化纤维的开发及应用。要做强产业集群,重点支持长株潭城市群打造中西部地区服装生产基地和家纺产品生产基地。
坚持加快自主创新与实施技术改造相结合,提升技术水平。要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扩大产品研发投入,突破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要积极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推广高性能经编机、气流染色机、新型定型机、电脑针织机等设备,推动棉纺、印染、化纤、针织等行业的改造提升。要加大淘汰落后产能,为高技术、高加工度等先进产能发展腾出空间。
坚持引进国际品牌与培育自主品牌相结合,实施“名牌战略”。要在现有品牌产品的基础上,有步骤地选择一部分基础好、有特色、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的产品进行重点培育,鼓励和扶持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名牌和湖南省著名商标。要支持自主品牌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品牌并购、品牌推广,争创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提高纺织服装自有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要大力培育中高端设计人才,提高服装设计开发水平,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比重。
坚持拓展国内市场与开辟国际市场相结合,扩大市场份额。要坚持国内外两个市场一起抓,综合利用平面及网络媒体,加大对外推广宣传力度,扩大湖南省纺织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国内成熟先进的技术、设备“走出去”,到国外投资设厂,或通过并购国际强势企业的品牌、技术及营销网络,或在主销市场设立物流和分销中心等,拓宽国际营销渠道,提高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要大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开拓新兴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完善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的服务协调职能,建立重点企业跟踪服务制度,及时反映行业情况和企业诉求,建立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要改善对纺织产业的金融服务,围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绿色经济,以及发展网上交易等新型服务业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尽可能满足强优企业的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