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纺织服装行业利润“失踪”的迷局
生意社6月15日讯 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的英文缩写,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据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据显示2011年4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5.3%。
显而易见,随着蔬菜、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的市场零售价格也呈现出大幅度、大范围的上涨趋势。纵观百盛、太平洋等大型百货商店,许多服装、衣帽的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1-2成。春衣普遍每件上涨50--100元。与此同时,在目前举行的秋冬订货会上,纺织服装企业都在忙着上调产品价格,涨幅在10%-30%不等。然而,即便是纺织服装产品价格涨幅如此之大,但各企业仍然叫苦不迭,表示利润不但没有提升反而严重下滑。更有部分中小纺织服装企业举步维艰,甚至不得不采取停产措施。全行业“价升利损”的怪现象从何而来,又是谁拿走了纺织服装企业的利润呢?
纺织企业:生产成本上涨与拉闸限电齐飞
自从2010年以来,棉花价格便一路飞涨,被广大业内人士戏称为“疯狂的棉花”。面对棉价疯涨,受影响的主要是外贸出口型面料企业和上游的棉纱生产企业。其中,尤其以纯棉为主要原料的小型企业所受到的冲击和损失最为严重。
罗西是福州一家小型纺织企业的老板,他给自己的工厂定位为“专业棉布生产商”。一直以来,罗西生产的各类纯棉面料产品主要以出口到印度、伊朗以及其他中东地区为主。去年10月份的时候,他工厂的生意还十分火爆,订单相当充足,产品都是整柜整柜地运走。然而,随后由于棉花价格的持续上涨却让他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2011年2月,罗西给一位订购平绒面料的客户报价为22元每米。然而,从客户下单之后到5月份提货时,按照当时棉花的价格生产每米这种面料价格需要达到24.5元才能盈利。但客户依然按照合同价格约定的22元每米付款。这样一来,罗西的利润就损失了。而这样的损失,只能由企业自己承担。至于提价,那也是下一单生意才可能涉及的问题了。
今年以来棉花价格非常不稳定,从而引发了相关原材料价格的普涨。这让坯布、面料等纺织行业产业链条上的各类企业产品的价格也都没有办法稳定下来。实际上,纺织产品市场行情的动荡性、不稳定性,已经严重挤压了面料企业原本就不多的利润空间。
罗西工厂面临的情况只是大多数沿海小纺织企业处境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从2010年国庆节之后,江浙一带的不少小棉纱生产企业或者小面料企业纷纷减产甚至停产。即使是一些大的面料企业或棉纱企业,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减产的情况。因为如此疯狂的原材料涨价让它们无力承受,而且即使咬紧牙关把坯布做了出来,依据他们的预期判断来看,也是很难销售出去的。
为了应对棉花价格上涨这一不利的局面,有些原来生产纯棉产品的纺织企业开始选择部分采用化纤原料替代棉花。然而,由于这个原因也不可避免的带动了化纤原料价格的上涨。据了解,涤纶、粘胶等其他纤维原料今年以来都出现不同程度上涨。但相对来说,化纤原料的涨价幅度远远低于棉花价格的涨幅。
另外,伴随着人工工资的大幅度上涨同时到来的“用工荒”也是导致以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而著称的纺织服装企业利润下降的原因之一。实际上,2011年春节之后全国家中小型服装企业都遭遇了一场空前的招工难题。这个难题从珠三角蔓延到长三角,从京津唐蔓延到中西部地区。包括一部分已经西迁的纺织服装企业,在中西部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输出大省市也遭遇到了招不到工人的尴尬。
“用工荒”的出现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各纺织服装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办法招工人。但所有的办法归根结底都直接和经济挂钩。比如,提高员工工资,涨幅大约平均在10%左右;老员工介绍新员工进厂给200—300元奖励等等。就纺织服装企业的利润而言,春天里的用工荒势必影响到企业秋天里的收成。
相对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纺织服装企业利润下降的主管原因来说。2010年岁末开始的,部分地区为了完成节能减排目标而采取的拉闸限电,就显得非常荒唐,并且让广大纺织服装企业还无可奈何。
2010年6月突然实施的单位GDP用电量为节能考核的新标准这一规定,使得很多地方政府都措手不及。实际上国家起用新指标的初衷是,电是国家能掌控的,从用电量来考核根本做不了假。但是,这个突如其来的新考核方法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发明了“节能减排”的新办法,拉闸限电,甚至干脆直接停电。
应付拉闸限电,纺织服装企业不得不纷纷购置柴油发电机,自行发电维持正常的生产。李和林是一家纺织厂的老板,由于经营灵活,诚实守信他的生意一直比较兴隆。但是,随着拉闸限电的频率越来越高,工厂开工严重不足,订单完不成让他一度非常恼火。迫于无奈,他购置了两台中型的、国产低端柴油发电机。然而,由于使用时间过长,低端柴油发电机的质量又不太稳定。所以,这两台柴油发电机经常出现一些毛病,工作状态非常不理想。
为了能按时完成订单,李和林一咬牙又购置了两台雅马哈的发电机。实际上,使用柴油发电机完成产量付出的成本高得离谱。以李和林工厂为例,他使用柴油发电机,每天的生产成本就多5000到6000元。但是,签下的订单不可能不生产。即便是赚不到钱从长远考虑亏本也得做,如果接了订单完不成,企业的下个订单就很难再拿到了。
2010年中后期,我国一些地方陆续上演了数千官员蹲守电表旁边限电的闹剧。这样简单粗暴又滑稽可笑的“拉闸限电”直接影响到了包括纺织服装行业在内的很多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同时,还导致了物价的大幅度上涨,企业竞争力衰退,经济发展渐趋疲软等弊端。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已经明令叫停了因为节能减排而“拉闸限电”的行为。但是,其“后遗症”仍然余波未平,至今还影响着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
服装企业:天价进场费共超高物流费一色
作为产业链下游的服装企业,遭遇到的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导致的冲击实际上远没有预想中那么大。据纺织业内资深人士分析,品牌服装纺织产品一般在商场里的挂牌价比较高,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应对成本增加。品牌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较广,能抵消部分成本上涨,并且具有定价权,所以能保证企业的利润。因此,零售终端和品牌生产商的利润率基本上没有收到来着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
然而,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国服装生产企业遭遇的天价进场费“潜规则”更可谓是“荒诞离奇”。逛过国外商场的消费者,回国之后大多会发出同样是中国制造的纺织服装产品在国外的售价居然比国内还低得多的感叹。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不正常的现象发生呢?
寻根究底,探讨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得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那个时候,我国各地的零售行业基本上都处于百货公司一家独大的局面。运营的方式也基本上是“代销”模式,从纺织服装行业来说就是生产企业将产品交给百货公司,百货公司销售后与企业结款,从中获得利润返点。由于当时的百货公司大部分仍然是国营企业的身份,所以信誉、资金等都相对让企业放心。
改变来着于1995、1996年期间国际零售巨头家乐福、沃尔玛的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它们先把纺织服装企业手里的商品一次性买断,然后再转身变为卖家,小幅加价卖给顾客。这样,企业开出的价码不断被压低,洋超市里的纺织服装产品也就越来越便宜。低价很快吸引了中国百姓像潮水一般涌来。到了90年代末,全国各地大批百货商场经营亏损,陆续关停并转。洋超市很快占据渠道优势,至此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对产品价格的主导权丧失殆尽。
纺织服装企业与零售商关系的转变,直接导致了接下来数年直到现在愈演愈烈的天价进场费现象的产生。2011年3月,西安人刘云浪在代理了某知名品牌服装在当地的销售权之后。便迫不及待的前往西安一家颇有名气的百货商场洽谈进场销售的事宜。
这家商城的招商人员在会客室热情的接待了刘云浪,一番寒暄之后就直接谈到“进场费”这个核心问题。实际上,收取适量的进场费是纺织服装产品从生产企业进入消费市场过程中双方互相协定并共同遵守的一种默契行为。但是,刘云浪却被告知他的服装如果想要进场销售需要缴纳营业面积每年每平方米2000元的进场费。
此时,刘云浪自己暗自估算了一下,按照这个价格支付进场费在销量有保证的前提下仍然是有利可图的。但是,随即对方又告诉他说,除了进场费之外还需要支付其它的一些费用。一是商城的返利大约在28%左右;二是另外收取1%的广告费;三是店庆费按照每年5000元一次性收取;四是管理费、培训费等。
另外,进入该百货商场销售的服装企业还需要参加商城不定期举行的一些诸如消费满多少赠送多少、消费满多少减多少、一百当两百等活动。实际上,这类活动对于服装生产企业来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不参加,自己服装产品的销量上不去。如果参加了,自己服装产品的利润又没有了。
面对如此苛刻的条件,刘云浪犹豫了。他无法确定自己的品牌服装在这里的销售利润能否“超越”如此高额的进入“门槛”。但是,看到这家商城里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的知名服装品牌,刘云浪又彷徨了。他不清楚这些品牌的服装是如何在支付了如此高昂的进场费之后还能盈利的。
据了解,在大型百货商场销售的品牌服装产品中有相当比例是在赔本赚吆喝。更有一部分甚至于是在割血卖肉,早已经赔了个底掉。但是,无论服装生产企业的利润有多低,抑或是赔了多少钱。百货商场的利润却是旱涝保收,有保证的。
应对百货商场天价进场费以及“无厘头”的乱收费,纺织服装企业唯一能采取的办法就是提高产品的售价。业内人士透露,一件成本几十元的衬衫在百货商场的标价往往都在千元以上。实际上,天价进场费这个中国式的“商业怪胎”,已经成为侵占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利润和盘剥消费者腰包的一个吸金黑洞。
另外,过高的物流费用也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纺织服装企业原本就菲薄的利润空间。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耿书海在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上指出,我国高速公路收费标准过高,各种过路过桥费已高达运输企业成本的三分之一。实际上,要是再加上名目繁多的各种罚款,公路运输这一块儿的费用能占到企业成本的五成以上。
毋庸置疑,百货商场的天价进场费和超过的物流费用是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利润,导致纺织服装产品零售价格上涨的又一个主要因素。但让人担忧的是,由于触动各方面利益太多,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我国广大纺织服装企业还需要有长期与之斗争的心理准备。
网络直销:利弊皆备恐质量隐患重重
面对纺织服装产品零售价格“一浪高过一浪”的现状,能够有效规避天价进场费等一系列费用,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售价的网络直销模式便悄然在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中流行开来。绝大部分品牌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也适时的开设了网上旗舰店之类的窗口,直接面对零售客户做起了生意。
黄小姐是一家公司的白领,近年来在老见物价涨,没见工资涨的客观情况下,她也逐渐养成了在网上购买相对便宜的品牌服装的习惯。每到周末,她就会邀约上三两好友前往品牌服装专卖店。在挑选好自己喜欢的款式,并且亲自试穿确定好尺码之后。黄小姐就会回到家,打开电脑直接找到这家品牌服装的网上商店。按照试穿满意的款式、尺码订购一模一样的服装产品。据了解,从网上商店购买相同的服装产品,包括运费在内仍然会比专卖店销售的价格便宜20%左右。
品牌服装网上销售的优势就在于企业减少了一些在传统零售渠道中必须支出的费用。而企业在自身利润没有降低的情况下,将减少的这部分支出让利于广大消费者,实际上同时也提升了销量。可谓形成了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双赢模式。
然而,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却也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让人迷惑。山寨的品牌纺织服装产品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据说现在连山寨的品牌服装企业销售网站都已经层出不穷。这确实让普通消费者很容易上当受骗。同时,对于通过网上销售的纺织服装产品,相关部门对其的监管难度很大,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隐患不容忽视。
一位消费者在某服装企业的网店以市场零售价格一半的价钱购买了一件T恤衫。拿到产品之后,他发现这件T恤衫的袖口锁边的方向做反了。原本应该向内锁边的袖口,却意外的被做成了从内向外翻了出来。于是,他要求厂家退货,但是遭到了销售人员的断然拒绝。理由是原本就是次品才以半价出售,一经卖出概不退换。后来,这位消费者才在该网店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发现了厂家标明残次品的提示。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据了解,2010年我国纺织服装质量方面的投诉60%来自网上销售的产品。如何才能对网络直销的纺织服装产品进行有效管理,目前仍然是值得各职能部门研究的方向之一。
保持一定的利润率,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之一。但是在众多主观、客观,人为抑或是天生的不利因素的叠加作用下。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甚至是微利的水平徘徊。这样的情况势必影响到全行业的研发、创新投入减少,导致行业发展迟缓,国际竞争力下降。如何破解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利润“失踪”的迷局,尚需行业内相关各方认真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