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春茧产量大跌蚕农受伤 引发“挖桑毁桑”担忧
从6月8日开始,江苏省蚕茧主产区南通、盐城等地陆续开秤收购春茧。
记者11日上午在如东县马塘镇潮桥蚕茧收购站看到,排队出售蚕茧的蚕农却稀稀落落,只有五六个人。“蚕养不起来了!”蚕农们七嘴八舌,不断发出叹气声。“从来没碰到过像今年这样糟糕的情况。”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养蚕的马塘镇潮北村七组村民高国军说,往年一张纸能产110-120斤鲜茧,今年养了3张纸,只得茧180斤。
令蚕农们揪心和无奈的是,今年春茧收购价每公斤在46-52元间,虽比往年每公斤高出10多元,但因天气干燥等因素导致茧质下降,产量只有往年的3-6成。从事蚕茧收购13年的茧站工作人员张锦安说,往年,蚕农都是两人或用小三轮送货来,今年几乎都是一个人送来的。不少蚕农甚至“颗粒无收”。
泰兴市分界镇赵庄村蚕农王奎龙、王林生兄弟俩,今年各养了2张纸,结果“全军覆没”。“往年这个时候已经结满茧的竹架上只有几个蚕茧。”王奎龙痛心地说,自己和周边不少蚕农都是含泪将整簸箕的死蚕和不结茧的蚕倒到茅厕里。
自蚕茧开秤以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鑫缘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储呈平一直坐阵一线督导收购,而开秤几天来的情况令他格外忧心。今年鑫缘春茧收购目标是11万担,目前蚕茧收购工作已近尾声,却只收购7万担,估计到最后也仅相当于去年收购量七成左右。
“一年之计在于春。”高国军说,春蚕一般受农药影响小,是一年中最为稳定的,蚕农靠的就是头春蚕,其收入一般能抵上全年两熟的粮食收入。
“蚕没养头了,回去我们也要伐树(桑树)了,没办法。”在收购站,不时会听到蚕农抛出这样的话。
以往茧价行情低迷时,会出现挖桑毁桑现象,今年蚕农遭遇春蚕“上山不结茧”的困局,会不会引发新一轮挖桑毁桑现象?
“今年蚕茧减产主要是气候、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南通市农委副主任、高级农艺师朱进华说,虽然蚕茧产量下降了,但今年春茧收购价处于历史最高位,比往年每公斤高出10-13元,养蚕的比较效益总的来说还是有诱惑力的。”从市场行情来看,蚕茧价格高,需求增长,就不会导致新一轮挖桑毁桑。
不过,在朱进华看来,保护好、引导好养蚕业的健康发展,是维护蚕农利益、促进蚕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他提出了促进蚕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三点构想。
首先,培育专业化的小蚕养殖户,形成专业化服务的基地。小蚕养到一定程度让蚕农拿回去养,能缩短蚕农养蚕时间,降低养蚕风险。蚕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气候的要求也不同。今年春蚕不结茧,主要原因就是5月20日前后气温骤降,处于三眠时期的幼蚕抵抗能力差,经不住巨大温差而大量死亡;加上天气干燥无雨,环境污染灰尘滞留桑叶,造成蚕吃后累积性中毒,导致“上山”不结茧。据悉,南通市已把发展“1000张以上”的小蚕共育养殖户列入实施计划。
其次,推进规模养蚕,培育一批养蚕大户,把区域小环境没办法控制的环境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光靠闲散在家的老人养蚕来维持蚕茧产业,不是长远之计。”
第三,推行桑田套种养模式,提高养蚕综合效益。海安县推行的桑园养鸡,已取得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由墩头镇杜楼村农民刘文圣跟当地蚕桑指导站、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共同开发的“桑叶虫子蛋”和桑叶蛋,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市场俏销,既满足了人们的生态消费需求,又提高了桑田的综合效益,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