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宁南:巧念“桑经” 助农增收
6月的四川宁南乡村,原野上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桑树,犹如翠绿色的地毯,一直铺展到天边。在套种早玉米的地块,三三两两的农民正在辛勤地劳作,他们把一个个黄澄澄的玉米就地装袋摆到地坎上,好一派丰收的喜悦。农民们纷纷称赞:发展生态农业真是好,蚕桑领军,错位复种,养蚕、种粮、栽菜几不误,咱一亩地能挣三份钱!
巧念“桑经”带动发展
蚕桑一直是宁南县的农业支柱产业。近年来,该县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大胆创新和实践,巧念“桑经”,走出了地少也能发展大农业的新路子。
稳定扶持政策,增强蚕桑发展后劲。为确保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无论茧丝行情如何变化,该县始终坚持“扶持项目不减,支持力度不降”的政策,对蚕业生产的育苗、栽桑、养蚕设施建设等13个基础环节进行重点扶持,每年的扶持资金达1500万元以上。如:凡按程序申报批准新建的小蚕共育室,经检查验收合格的每个补助1000元;农户购买蚕桑专用复合肥每吨补助350元;集中育苗每亩补助300元;栽桑、蚕种、小蚕共育等均有不同额度的补助。这些扶持政策的落实,有力提高了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增加了蚕农坚守蚕业的信心和勇气,为夯实蚕业基础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强化服务跟进,助推蚕桑产业发展。宁南县蚕茧量大质优,除了得益于优越的气候条件,更重要的原因是强化了服务跟进力度。全县形成了县、乡、村、组四级服务网络,拥有一支近3000人的技术队伍,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该县还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邀请农业专家、使用有线电视网络等方式,对蚕农种桑养蚕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标准,并在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促进了蚕茧质量全面提升。
实施标准化建设,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宁南县于2003年在17个蚕桑主产乡镇全面启动“国家级农业标准化优质桑蚕茧示范县”项目,组织专家编写了涵盖桑树栽植、饲育管理、蚕茧收购检验等七个环节的《桑蚕茧综合标准》。同时,培育和打造了一批带动辐射能力强、示范引领作用明显的标准化示范点。通过标准化建设,该县17个蚕茧主产乡镇被州政府确定为“凉山州优质蚕桑基地”,并于2006年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验收,被命名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优质桑蚕茧示范县”。
围绕规模化经营,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宁南县采取政策倾斜、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公司+基地+蚕农”的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格局,实现工农互动、滚动发展。同时,龙头企业采取鲜茧收购资格认证、保护价收购等形式,保护蚕农根本利益,建立完善茧丝经营体制,为蚕业的发展提供稳健的市场环境。
目前,该县拥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宁南县南丝路集团公司)。截至2010年底,全县拥有桑园10.5万亩,直接带动农户2.54万户;年产优质蚕茧18万担,农户售茧收入达1.96亿元,养蚕农民户均售茧收入8000元,人均收入2000元;茧丝销售收入高达5亿元,税利突破亿元,创历史之最;连续10年荣获“蚕茧总产、养蚕单产、人平产茧、蚕茧质量、蚕农收入”五项指标全省第一,继续保持了“全省蚕桑第一大县”的桂冠。
错位复种品牌领军
宁南蚕桑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为突破种桑养蚕这种单一低效的种植模式,让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既栽桑养蚕又能多挣钱。该县充分结合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解析桑园套种薯类作物的典型,反复论证,做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发展“6215”套种桑园的战略部署,着力推广“桑树+豆类+冬季马铃薯”、“桑树+早玉米+红薯”等套种模式,并出台优惠政策加以引导,收效良好。
该县华弹镇水塘村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该村3组村民陈龙宽在地头上算了这样一笔账:以前栽1亩地的桑树养蚕能挣上三四千元就不得了了,现如今搞“6215”大行桑园套种,地还是以前那块地,劳力还是以前那些劳力,1亩地1年能养4张蚕,少说能挣个四五千元;冬季马铃薯近年价格好,也可以挣上个四五千元;再算上种在地头的豆类、早玉米,收入就更多了。错位复种让当地农民普遍感到这地越来越有种头了。
“西部茧都,魅力宁南县”。为充分发挥品牌对茧丝产业的带动作用,宁南县立足县情,围绕“农”字号产品,在增强龙头企业引领能力、延长产业链上做文章,全力推进品牌建设。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该县于2004年成功注册了“南丝路”牌蚕茧商标,成为全国第二家拥有蚕茧商标品牌的地区,生产的“南丝路”牌蚕茧质量上乘,数次在省内外各项评比中获大奖,在国内茧丝行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产品畅销省内外。
蚕乡今春再传喜讯,一是春茧收购基准价上调至31元/公斤,较去年同期增加11元,增幅高达55%;二是冬季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成功通过州级验收。宁南蚕农真是笑开了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