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棉花协会:面积扩种 价格回落降低市场预期
目前,正值我省棉苗生长关键期,5月下旬以来的几次降雨有效缓解了大部棉区的旱情,棉苗生长较正常,这是否会对市场带来新的变化?棉企对后市的看法如何?棉农对新的棉花年度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意愿?近期,湖北省棉花协会通过棉花预警系统和组织专人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一、棉花生产情况及棉农的企盼
1、棉花种植面积同比增加12%
据湖北省棉花预警系统对全省主产棉区15个县市抽样调查显示:2011年棉花种植面积285万亩,上年棉花种植面积256.7万亩,同比增加28.35万亩,增幅11%,此次调查发现不少地区的鱼塘四周、田埂上、大路边、甚至乡镇公路花坛中都种上了棉花,考虑这些“边角余料”地块,因此,预测今年全省植棉面积增幅约为12%。按湖北省统计公报数2010年全省植棉面积为720.15万亩,照此推算2011年全省植棉面积约为806万亩,是2004年以来仅低于2008年的年份(2008年植棉面积为814.4万亩)。
今年植棉面积虽有较大幅度增加,但低于协会前期调查增幅比例,实际种植面积小于种植意向。3-4月份以来,棉花期货、现货价格持续走低,动摇了部分棉农植棉信心,认为新棉收购价格不会达到去年水平,不少准备种植棉花的田块被临时改种其他作物。同时,受农产品结构调整和土地耕作适宜性影响,各地增幅差异较大,增幅最大的近30%;一般地区增幅10%左右;部分地区与上年持平;有少数地区面积有所下降。
棉花种植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去年籽棉收购价格高,植棉收益可观,激发了农民的植棉热情;二是国家出台棉花临时收储预案,明确了收购托底价,增强了棉农的植棉信心;三是各地不同程度受旱,一些地方水田缺水严重,早稻不能移栽,水改棉面积较大。
2、我省主要的棉花种植方式
据湖北省棉花预警系统对12个市县21个乡镇31个村39557亩棉田,进行棉花种植方式调查,其中:一熟棉花3627亩,占9.17%;油棉套栽2467亩,占6.24%;油后棉10234亩,占25.87%;麦棉套栽10590亩,占26.77%;麦后棉10703亩,占27.06%;瓜棉、菜瓜棉、麦瓜棉及其它方式合计3181.5亩,占8.04%。油棉两熟占32.1%,麦棉两熟占53.9%;油棉两熟制中又以油后棉为主,麦棉两熟制中麦后棉发展迅速,与传统麦套比例相当,麦后棉发展势头值得关注。由此可见,在我省棉花主产区,油后棉、麦棉套栽和麦后棉这三种种植方式占棉花种植面积的79.7%,是主要棉花种植方式。
3、当前棉花生长情况
今年棉花播种育苗期,我省主要棉区雨水持续偏少,温度较常年偏高,各地不同程度受旱。一些地方旱情严重,棉苗虽然生长快,但移栽进度慢,缺苗多,缺垄严重,补了又缺,缺了再补,所以整体播栽进度晚于往年。尽管干旱对棉花移栽速度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同比去年的移栽进度还是要快,质量要好,原因有三,一是温度较高;二是油菜面积减少,使油后棉面积减少;三是移栽期下了两次雨,使得旱情基本得到缓解。特别是6月初的降雨正逢前后茬作物衔接之时,滋润了刚刚移栽的棉苗,各地普遍反映当前棉苗长势良好,苗杆粗壮,好的高达20-30公分,已现6-7片真叶。
6月9日,我省提前进入梅雨季节,大范围普遍降水,局部地区出现旱涝急转。根据气象部门预测,后续我省还将出现明显降雨过程。目前,重点要做好棉田控苗、提苗、清理三沟防强降水冲刷与渍涝等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减轻旱涝灾害影响。
4、种植成本有所增加
据预警系统各地信息点反映:今年农资价格上涨。主要为:化肥生产厂家提高了出厂价,尿素去年76元/袋,今年98元/袋,同比增幅28.9%;钾肥去年150元/袋,今年160元/袋,同比增幅6.7%;复合肥去年160元/袋,今年180元/袋,同比增幅12.5%;农药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目前还未到农药施用高峰期,估计到时也会涨价;种子上涨5-10元/罐,同比增幅10%。农资价格上涨导致植棉物化成本每亩增加投入几十元。
棉田的管理投入也呈现加大趋势,许多棉农都实施营养钵育苗移栽,同时地膜覆盖种植,耕作精细;受旱情影响,田间死苗、缺苗多,缺垄严重,补了又缺,缺了再补,以保证密度;今年生产请工价格普遍也比上年增加30-40元/天。
5、临时收储政策给足棉农底气
通过向棉农调查了解对国家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知晓度和看法,虽然棉农们对收储政策细则不太清楚,但都知道今年棉花有个最低保护价。洪湖一陈姓老农倒出了心里话,他说只要农资价格不大涨,天帮忙有个正常年景,籽棉收购价能在4元/斤以上,种棉就划算,收益比一般作物高,并且不用像水稻、麦子需要抢种、抢收,必须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棉花适宜散户、小家庭种植,现在有了最低保护价,心里就更有底了,种棉至少不会有太大恍惚。
二、企业经营情况和对后市的看法
1、行情持续低迷,存棉成为心头之痛
进入3月以来,棉价一路下跌,急速下滑到22000-24000元/吨左右,且有价无市,使得存棉企业倍受煎熬,收购企业目前成本在27000-28000元/吨左右,眼看辛苦了一年的心血将化为乌有,甚至会产生巨亏,除了痛楚还心有不甘。黄冈一400型企业负责人介绍,该厂去年共收购6000-7000吨(折皮),居当地最高收购量,前期销售盈利300-400万元,目前存棉1600多吨,这些存棉不仅蚕食了前面的盈利,还会造成亏损,从终点重回起点的感觉已够让人难受了,亏损更是难以接受。据了解,我省现有存棉的企业不占少数,江陵某镇有小厂30-40家,目前存棉约占收购总量的40%,少则十来吨,多则几百吨,有甚者一两没卖。
分析企业存棉有以下原因:至今没销售的企业,深信市场缺口巨大,以博高价位;存棉量占收购总量30-40%的企业,认为前期略有盈利,即使价格下跌,收购成本应该是底线,留存少量棉花以免错过后期高价,这样总体算帐不会亏损,谁知价格竟然跌破成本;同时,价格变化过快,企业加工、销售进度无法赶上行情也是另一主要原因。
2、预计后市难有起色,积极谋划新年度经营
大部分企业认为,新棉上市前,因为下游纺织需求不旺,价格难以重回高位。企业一方面集中力量加快销售存棉,另一方面开始着手筹备新年度经营,修整仓库、检修设备;更多企业将精力放在稳定资源和来年的经营上,密切关注期货市场,寻找合理的套期保值点,通过棉花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开展支农惠农活动,与棉农签订新年籽棉交售意向和协议。
三、几点看法
1、均衡利益是稳定产业发展的根本
棉花产业农、工、商任何一方利益暂时的畸高或畸低,都会伤及产业的根本。2010年12月份协会调查时,几位棉农反映棉花收购价格暴涨并非好事,必将会带动农资价格上涨、来年植棉面积增加,进而会导致价格下跌,不利于稳定植棉收益。今年的市场走势被言中。面对“过山车”的价格,少部分棉农手中还存有想卖高价的籽棉;纺织企业如履薄冰,库存增加、接单困难、即使接单也甚为谨慎;处于中间环节的棉花收购加工企业更是“两头为难”,高价收购,存棉贬值。
2、坚守风险底线是企业常青之道
2004年行业普遍巨额亏损的教训时隔不远,可为什么还是有企业重蹈覆辙,症结是“一赌为快”、“一夜暴富”的心态占了上风。因此,守住企业所能承担的风险底线,赚取应得利润,稳健经营是保持企业长久良性运转的基本原则。
3、从源头提高籽棉质量任重道远
我省棉花品质高,曾享有“配棉钢筋”的美誉。近年来,棉花质量普遍下降,成为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反映最多和必须引起产业各界高度重视的问题,去年全省3级皮棉罕见,正4级都很少见,弱4级占主体。分析其原因,一是去年持续低温多雨造成棉花生长先天不足;二是抢收资源成风,棉农采摘、晾晒、交售籽棉方式不科学,企业收购难以严格把关,加之棉花经纪人走乡串户“周到”的服务,让棉农摈弃了籽棉“四分”的好传统、好习惯;三是由于收购籽棉量少、各项指标差,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很难加工出高品质皮棉,甚至很难加工出制作期货棉仓单的皮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