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服装箱包业告急:低端产业加速外迁
“服装的上游不复杂,化纤、棉花过来就是布料,也就是设计了,鞋子也比较简单,所以价格一上来,客户说要去东南亚,也没办法。因为劳动力上来了、汇率上来了、原料物流成本都上来了,价格是没法回去的。”广州新塘美皇纺织服装厂总经理卢子妙表示,服装这块技术含量不高,因此议价能力也低。
“好的衣服,你提高三成,好说歹说,他们总会接受,毕竟我们设计出来的比他们看到孟加拉等地的要先进一些,但订单量会减少。要靠量起来,就选择做地摊货生意。这肯定不会像我们一样比去年少17%-18%,但这种单子你提价顶多到两成,算回来要比做大订单要亏。所以不少企业被迫接高档一点的货来做,但高档货订单不是随手就能拿到的。”
“不提价的话,亏损越来越大,提价的话,采购商转身就走,这是很无奈的事。”卢子妙说,以往其工厂能卖到700万件一年,一件毛利润5块,净赚有2500万;现在如若不提价10%,几近亏损。提到30%,一件赚3元,净赚也就几百万,越提价卖出去的量就越少。
订单流向东南亚
而在这种无奈的背后,这些流失的订单已经开始往越南、孟加拉、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转移。
“出口订单减少了10%-20%,我们部分香港特区、台湾地区以及韩国的客户开始转移一些订单,由于内地逐渐丧失成本优势,这些客户开始选择成本更低的地方,部分中低档的订单转移到东南亚,高档的服装则可以改为从欧美采购。人民币不断升值,我们出口生意也越来越难做了。”乐天服装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毅生说。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前两个月,美国从中国进口服装产品数量同比增长8.47%,而美国从越南、孟加拉及印尼进口的增速则为19.25%、31.26%及17.43%。
印度《商业标准报》报道称,在印度纺织品与服装制造行业,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订单已增加了约10%-15%。印度纺织工业协会负责人表示:“虽然印度出口量目前只占全球服装出口市场的4%,但因中国劳动成本上升,一些原本计划下达到中国公司的订单现在已经转向了印度。”“我们有组织过港商代表去东南亚调研,如果在那边开设工厂,综合成本会比珠三角、长三角一带低60%。”东莞市外商投资协会会长朱国基说,越南的劳动力成本现在仅仅是中国中部地区的50%,印度的劳动力成本也只有中国中部地区的90%。低廉的成本自然使得商品具有价格优势。
国际贸易平台《环球资源》上月公布的一项有关385家国际买家的调研显示,大部分受访买家表示,他们需要付较高的价钱采购中国产品,31%的受访买家表示会增加从越南的采购。调查还表明,中国的出口商已经感到了订单在转移,原因之一就是越南的价格要比中国便宜30%。
对此,第一纺织网资深分析师汪前进认为,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例,从去年底陆续有小批中低档的订单流向越南等国家,但对中国纺织服装整体出口影响有限,目前暂时尚未有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取代中国纺织品产业的地位,也不可能出现大规模订单转移,东南亚国家的纺织加工能力还是有限的,例如去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超过2000亿美元,而越南只有100多亿美元,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在缅甸,尽管各个厂家都在提高最低工资,熟练劳工仍然非常稀缺。而印尼和菲律宾等国,政府则加大了对劳动力培训方面的投入,但熟练工人短缺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我以前在印尼开过工厂,但是因为感觉那边文化差异太大,工人工作态度普遍懒散,而各种配套也不是很完善,比如你要找个PU革,有可能采购不到你想要的,所以最后撤了回来。”梁日昌认为,几年以来,中国制造商都认为我们占据配套、技术等优势,东南亚国家无法支撑起规模比原来大得多的制造产业,因此对我们影响不大,但事实上这些年东南亚国家都在完善各类产业配套。
香港贸易公司利丰有限公司曾因为成本上升压力较大,通过向印尼、越南等地转移业务进行化解。其总裁乐裕民早前曾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东南亚很多公司也正在为实现企业间的合作目标而努力。比如有十多个东南亚服装供应商近期达成协议,期望建立柬埔寨等成衣加工公司与泰国或其他邻国原料供应商的合作,从而进一步整合其服装供应链。这类似中国服装供应商提供的制衣“一条龙”服务,即在同一地区实现采购纱线、布料、纽扣和缝纫等各个环节。
柬埔寨制衣厂商会主席文舒扬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东南亚地区的远景目标是要实现“一国多省”的运作模式,而不是一个地区十个国家分而治之。他表示,各国尽管差异很大,但他们必须从中国手中争夺更多业务。
马来西亚上市公司PCCS集团在中国和柬埔寨都有业务。该公司总经理助理YikThongChoon透露,他们在中国有两个工厂,过去6个月,厂里工人工资飙升了50%左右,由于劳动力稀缺,两个厂子启用的产能现还不足一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公司在柬埔寨的工厂应征人数超过其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