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谋发展:棉花产业链合作共赢的探寻
2010年度,受产需缺口加大及国内外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棉花价格大幅飙升,连创历史新高,之后又迅速回落,价格波动幅度之大、速度之快,历史罕见。面对我国棉花“过山车”式的价格起伏,处于棉花产业链各环节的棉农、棉企、纺织行业以及终端零售商又是如何应对危机、实现共赢的呢?
棉农代表卢怀玉: 河北国欣农研会会长、中国棉花协会棉农合作分会会长
代表观点:要发展规模化植棉
从棉农角度来讲,今年比去年的植棉成本最少上升20%,包括物化成本及人工成本。去年平均用工40元/天,现在是60元/天,有的时候这个价雇工还非常难,而且现在农民也希望体面劳动,要求提供比较好的吃住条件。但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也是必然的,棉花作为用工费时的农作物,面临着目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集中的现状,如果还是维持低成本的话,棉花产业很难可持续发展,所以用工费用的增加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的。
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到棉农的利益。所以,降低成本、使自己种植的棉花更有竞争力,应该成为广大棉农思考的问题。中国棉花未来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开展适度规模植棉,并采用一定规模的机械化,多应用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才能减少用工、降低成本。将来,我国也很有可能出现职业棉农。
如今,国家发改委出台了棉花收储政策,对棉农来说就相当于是提供了最低保护价,等于给棉农吃了一颗“定心丸”。但是,如果棉价过低,棉农肯定会放弃植棉转做其它,所以说全球低棉价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棉企代表黄红雨: 河南同舟棉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代表观点:创新定位 增强抗风险能力
棉农要求体面劳动,导致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但棉花价格成本的上升,不光是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还有其它一些物化劳动成本也水涨船高。在这种形势下,棉花的可持续发展怎么办?
棉花在我国的市场化相对较晚,经历市场化改革仅仅10年的时间,棉商基本还是停留在一种猜政策、赌市场、听小道消息的层面。棉企如何应对?以同舟棉业为例,公司既有轧花收购、纺织,还有贸易,面对这么大的价格波动,面对这么大的市场风险,我们的应对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企业要分析自己的优势,要不断创新,要搞差异化经营;第二,企业要确立发展的成长理念,在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要有不同的目标、利润定位;第三,企业应该建立自己的抗风险盈利模式,尤其是对棉花。
棉纺行业代表朱兰芬: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名誉副会长、中国棉花协会副会长
代表观点:呼吁政府及时公布信息 保持市场透明
2010年棉纺织行业的行情是莫名其妙的好。从市场的销售看,内销稳定增长,出口跟2008年相比基本持平,纱产量增加了600万吨左右。为什么说莫名其妙的好?因为市场需求没有那么旺,纺织厂却产销两旺。
但是,纺织行业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从今年3月份开始,很多企业开工不足。为什么会开工不足?
从数据上分析,4月份的纱产量230.35万吨,和3月份231万吨比环比降了0.3%,基本持平。自2003年到今年,9年时间里4月份和3月份环比最高的时候是2005年环比增长7.5%,还有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纱产量环比是0,今年是负的0.3%,形势比2009年还要不好。5月份纱产量240.8万吨,2006年—2011年6年里面,2006年环比是0,2007年1.5%,去年3.4%,今年5月份纱产量和4月份比环比增长4.5%,在这6年里面今年处于第二高位。要从数据来看,一点反映不出棉纺织企业的困难,但是很多企业,包括一些大型、中型企业都开工不足。这种情况历史罕见,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我国棉纺织行业亏损36亿,都没有听到过说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的情况。
其次是订单的问题。今年市场整体情况不好,价位低的时候大家不知道会跌到什么位置,导致零售商不敢下单。绝大部分企业纱的库存大量增加,订单比较少。
供需关系确定价格没有错,但是价格不能违背价值,一旦涨得太高就肯定会制约消费,要把握一个度。另外,国家有关部门对一些信息应该及时公布,比如说出口退税,3月份就听说要下降5个点,多数外商不敢下订单,现在3月、4月、5月3个多月过去了,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公开真实信息,以保持市场的透明。
服装零售商代表徐逸卿:香港帕尔斯贸易远东有限公司上海办事处产能保障经理
代表观点:运用整套组合战略备战棉花波动期
作为一家快速消费品零售商,我们的主要产品是服装,棉花是最重要的纺织原料,棉花价格的波动对公司的整体采购成本有直接的影响。去年棉花价格大涨的时候,所有前期的棉农、纱厂数钱的时候,其实恰恰是终端零售商最困难、压力最大的时候,常规面料价钱都是以飞快的速度上涨。零售商如何应对?
淡季采购。在去年棉价走高和上涨趋势的情况下,针对基本款式和面料,公司做了大量的淡季采购。比方说年底、年初就是服装的淡季。淡季采购可以控制采购成本,避免后期棉价上涨带来的风险。
调整采购渠道。公司一贯的采购模式是对成衣有很大程度上的依赖,跟成衣商直接做生意。但是由于原料成本上涨,驱使公司必须寻找能够压缩成本的空间。一方面公司开始直接采购前期产品,比如说纺织原料、纱线,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中间环节。另一方面,尝试多家公司的集体采购,从而得到比较低的采购价格。
调整产品的原料比例。这点在很多调研中都有显示,棉价上涨确实会使一部分棉花市场份额让给其它的化学纤维,这也是很有效的控制成本的办法。公司会在保持这个产品品质不受大的影响的情况下,一定程度地降低用棉的比例,抵消棉价上涨的影响。特别是比较厚重的衣服,原料占比大的产品,比如有一款产品本身原料成分是80%棉、20%涤纶,从去年开始就调整为70%棉、30%的涤纶,从而在保持成本的同时让这个产品的品质和外观没有受到大的变化。
寻求与大型纺织企业合作。公司还要进一步和国内大中型纱厂以及大型专业有垂直产业链的面料供应商结成长期合作关系,互相支持获得稳定的品质和价格。因为选择管理良好的大型工厂一方面品质上有保证,另一方面资金背景比较强大,在动荡市场中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在市场不稳定的时候能够给我们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