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副部长傅莹:中国服装产业面临的形势
生意社7月11日讯 在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期间,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应邀请参加了“中国优秀品牌终端运营商大会”,并在会上做了“形势与服饰”的主题演讲。以下报道系根据演讲实录整理。
时装是“美的事业”。
最近在出访、参加国际会议和接待来访中,我由衷地感觉到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成了外界非常关心的题目。但就经济总量而言,去年中国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谈到人均,我们还只有4000美元,在世界上的排名也就是百名以内吧。
但是外界看中国,更多地是看到北京和深圳这样的城市,看到中国的发展速度。英国一位朋友来外交部看我,进了大厅就对我说,你这才是在王宫里面呢!
如果从伦敦老旧的希斯罗机场上飞机,从北京崭新的三号航站楼出来,当然会感觉到巨大的差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诸多方面都超越了英国。在社会管理和法规制度的成熟性,在科技水平,在创新能力等很多方面我们与英国仍然有巨大的差距。
世界银行行长佐立克讲过,只要中国的贫困人口还超过10%,中国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对自己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所谓“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并未改变中国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没有改变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基本国情,也并不能反映中国整体综合实力。中国的发展仍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
外界对中国的了解是很不全面的,因此容易从一些消极的角度去看中国。
比如说我们访问欧洲的时候,一些媒体就说中国要把欧洲买下来了。实际上,我们在欧洲的投资与欧洲在中国的投资完全不可比,例如德国,中国在德国的投资不到德国在中国投资的6%。
再比如,美国7月4日过国庆,用的礼花和星条旗80—90%是中国制造,那么美国就有人说了,美国对中国太依赖了,要成为狮羊伙伴关系中的羊了。
其实,这些年,美国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在中国开的店比在美国还要多,好莱坞的电影在中国压倒中国本土电影,我们使用的网络、电脑技术都来自美国,那么我们中国人是否更应该担心呢?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带来的主要变化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种种担心和误解都源于对中国的缺乏了解和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排斥。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谦虚谨慎,另外一方面要妥善应对自己地位发生变化而带来的挑战,要不断认识外部环境中的复杂因素。
中国的发展进程和在国际上的处境和地位也反映在服装行业。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中国人对服装服饰需求演进的过程。
我记得,在六十年代,军装是最时髦的服装,这与当时中国社会上对军队的崇拜是分不开的。此后,在文革后期,蓝、灰卡其布衣服占据了大江南北,反映了当时的时政对人们心灵的禁锢。我还记得在我们的城市里出现第一个穿花衣服的女孩子时,被大家当作重要新闻。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乍一接触外部世界,喇叭裤等港式服装风行一时,成为开放春风的风向标。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人与国际社会的接触增多,西服的流行成为改革和开放的重要标志性服饰。
无论是对白领还是对农民来说,西服都成为重要的时尚。直到现在,西服统领着中国的服饰潮流,被统称为“正装”。
一位在海外做中装品牌的华人老人家对我们国内推崇西服的做法感到很不理解。他说,来到国内的大饭店,店长和经理都穿西服,而店员都穿中式褂子或者旗袍,我们中国人自己不是就把中装放到被西服领导地位上了。
他说的是很有道理的。
确实,西服在它的原本发源地英国,是属于工作时的服装,在正式场合通常要升格到礼服,whitetie,blacktie(晚礼服)等等。进入21世纪,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国际的交往增加,一方面需要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的礼仪习俗,另一方面,也需要形成自己相应的服饰规则和标准。尤其在礼服问题上。比如说,我们的大使在国外向外国元首递交国书的时候,就需要有表现中国特点和地位的国服。目前我们要么穿老式的中山装,要么就得租当地的礼服,也有穿唐装的。这几年不断有人讨论“国服”、“汉服”的问题,当然,服饰的问题脱离不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需要在国际通行标准与中国特色之间找到完美的结合点。当前,中国服装行业也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一方面中国是服装产业大国,说它“大”,是因为我们有规模很大的国际服装生产能力,很多国际品牌都是在中国制作的。另一方面,中国在服装业还不强,而且缺乏自己的国际品牌。我们的服装业总体上仍位于产业链的低端,服装品牌也处于百龙闹海的走步阶段。现在服装行业总体上面临成本上升和价格竞争的巨大压力。
庆幸的是,中国服装业的发展面临一个很好的国际和国内市场变化的新形势。
中国服装行业要创出自己的国际品牌,既要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有新的挑战。
在金融危机之前,国际品牌服装市场已经被Channel、LV等品牌背后的大财团瓜分殆尽,一些国际大牌采取收购中国品牌为跳板的步骤,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挤占中国市场份额,尤其在高端。另一方面,这种外国人出设计理念,中国人出工的合作模式也削弱了国内服装业的创新的势头,阻碍甚至窒息了国有品牌的成长。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服装市场出现了新的变化。金融危机波及许多传统发达国家,许多欧美品牌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都在努力寻求外来资本,探寻新的市场机会。这为中国的资本和品牌提供了并购发展的机会。
与传统发达国家的不景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力快速上升,并形成群体性崛起的良好局面,为世界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和市场。随着这些新兴国家购买力的上升,国际服装市场的蛋糕也相应变大了。
从市场的角度看,中国引起国际社会更大的关注,已成为许多国际知名品牌的第一大市场。
应该说,对我们国家的服装行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参与国际竞争、发挥自身资金优势、拓展国内外市场,创建国际知名品牌的宝贵机会。
事实上,西方时装界已经开始高度关注“中国元素”。最近国际时装品牌纷纷主打中国文化,在T台上掀起了一阵阵强劲的中国风。在国际时装界,几乎已经没有哪个时尚大牌不以中国的元素作为灵感之源,不少著名服装设计师很注意挖掘古老璀璨而神秘的文化,并且相当成功。一些中国面孔更成为T台新宠,中国风成为时尚界最“in”(潮)的名词。
当然,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欧美品牌在国际上经营多年,有传统优势,它们的市场份额不是轻易可以挤压的。因此中国服装行业走向世界,首先是要加大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努力守住并扩大国内市场份额。面对国际品牌的进攻,我们自己的服装行业还是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的。
第二是加大品牌培育意识,加强对消费者中国品牌概念的教育和培养。学习国际品牌自我推介的方式方法和能力,努力扩大知名度。
第三是要搞清不同市场的不同需求和习惯。西方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首先就会了解中国人特殊生活习惯和喜好,从这点上看,中国设计师在适应国内市场方面应该是有独特优势的。同时,中国设计师也要加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中国本身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服装界的发展,需要考虑如何使中国传统服饰的本我与西方的流行时尚融会贯通,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创新,增添时代的韵律,这也许是中国服装界打开品牌大门的钥匙。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两句话结束今天的讲话:“女士如果衣着不佳,人们只会注意到她的衣服,穿着得体会让人注意到她本人”。“男人的社会生活,是从打好第一条领带开始的”。
由此可见,你们经营的是多么重要的一个行业。我衷心祝愿中国的服装产业和品牌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