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宜州近期蚕茧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分析
近来笔者下到德胜、石别、洛东等乡镇了解到,第三蚕以来蚕病多,主要有死黑的(细菌类)、尾期脓病(病毒类等),有的农户损失30%以上,且蚕茧质量差,茧价底。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农户认为是蚕种(或小蚕)质量问题导致养蚕病多,蚕茧质量下降。根据笔者走访的农户和从农业、蚕业等部门了解情况,当前蚕病多,蚕茧质量下降并不一定是因蚕种(或小蚕)质量问题引起的。根据当前养蚕实际,笔者认为蚕病多蚕茧质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气候条件影响。
根据宜州多年养蚕经验,一般在每年上半年第三、四批蚕,正值高温多雨季节,有利各种蚕病发生,是蚕病多发的季节,多年来,在第三、四批时各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蚕病危害,甚至有蚕病大爆发,有的农户颗茧无收。今年以来,我市没有蚕病大爆发,但第三批蚕以来,各蚕区都有蚕病发生(主要死黑的和尾期脓病),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有的农户损失30%以上。养蚕是个涉及多个环节的过程,在这个季节里,若某个环节做得不好,就容易发生蚕病甚至大爆发。
二、养蚕环境影响。
宜州已持续多年为全国最大的桑蚕基地县市,多年来的蚕沙、病死蚕乱丢乱倒而导致当前养蚕环境极恶劣,尽管政府近年来已采取措施加强蚕沙无害化治理,但从目前现实看,效果并不明显,蚕沙、病死蚕乱丢乱倒屡见不鲜。蚕沙本身有很多病原菌,若处理不好,污染了养蚕环境,对养蚕极为不利。因此各蚕区应重视蚕沙治理,杜绝蚕沙、病死蚕乱丢乱倒现象,各养蚕户应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不乱丢乱倒蚕沙、病死蚕。蚕沙若用来做肥料,必须经过堆沤3个月以上或通过其它办法达到无害化处理后才能拿到大田施用。
未经处理的蚕沙倒在桑园边
三、蚕种质量问题。
蚕种是养蚕成败的最关键因素,若蚕种质量不好,农户的技术再高,桑叶再好,最后还是颗茧无收。根据日前调查,全区二十多蚕种场都有蚕种发放到宜州,区外很多蚕种场的蚕种也进入宜州,由于多个蚕种场的蚕种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宜州市场,不可避免有不合格的蚕种进入。据调查,有的蚕种经过不合理低温处理(其实有的蚕种发放人员根本没有条件也没有技术),导致质量下降,蚕蚁虚弱,蚕病多,农户损失大。有的农户用的是超期蚕种,是蚕种场还是蚕种发放人员的问题现在不清楚,但受害的肯定是养蚕农户。
因此,农户在订蚕种时,最好到信誉好,证照齐全的蚕种经营户(公司)订种。同时建议政府要加强蚕种监管工作,杜绝不合格蚕种进入宜州市场。
目前小蚕质量问题也比较突出,当前全市小蚕共育率已达70%以上,全市有共育户500多户,各共育户没有统一的标准,良莠不齐,而且共育户育出的小蚕,没有质量依据,也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农户购买的小蚕,是合格还是不合格,没有依据,谁也讲不清楚,最终吃亏的是广大蚕农。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制定相关的小蚕共育管理办法,确保小蚕共育健康发展。
四、桑叶质量问题。
由于年初长期低温阴雨和5月份近1个月天旱气候,影响了农户的桑园施肥、除草和病虫防治。今年桑树长势总体上较往年差。一方面很多农户都是雨后施肥,容易导致肥料污染桑叶,出现蚕中毒或引起蚕病爆发,一方面是用不成熟的桑叶喂蚕,主要是过量养蚕:一是被动过量养蚕,由于当前的共育户卖给农户的小蚕,数量相差很多大,有的130斤/张,有的达190斤以上/张,从而出现农户被动养蚕现象,有的因缺叶而蚕茧小个甚至蚕病多发,二是主动过量养蚕,由于今年以来茧价持续高位,很多农户都开足“马力”甚至超负荷养蚕,因劳力不足,管理不到位,出现蚕发育不齐,蚕病多,茧粒小,桑叶过量采摘而影响下批饲养(有的出现缺叶、少叶),出现恶性循环,桑叶质量没有保障。
建议农户在养蚕时,根据自己的人力、桑叶和蚕房条件合理安排批次和饲养量,确保管理到位,保证蚕儿“良桑饱食”,实现养蚕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蚕业”。
五、养蚕技术问题。
养蚕的成功与否涉及多个环节,但技术是关键。据调查,当前主要问题:一是消毒,有很多农户第一、二批根本就没有消毒蚕房、蚕具,有的农户没有生石灰、防病一号等常用蚕药,更谈不上每天要进行蚕体消毒;二是桑叶贮藏,很多农户没有专门的桑叶贮藏室,堆放桑叶的地方卫生条件差,有的用塑料薄膜盖桑叶,通透性差叶子容易变质;三是不科学的添食蚕药,有的农户添食蚕药时,为节省时间,先把桑叶喂蚕,接着在整个蚕房喷洒蚕药,容易出现添食蚕药不均匀而且易导致蚕房湿度增高;四是养蚕卫生,据调查,大多数农户没有严格遵守养蚕卫生制度,进蚕房没有洗手换鞋。
建议农户每批蚕饲养前要对蚕房、蚕具进行彻底消毒;贮藏桑叶的地方要干净卫生,用通透性好布料盖叶子;每天要对蚕儿进行一次以上的蚕体消毒(用石灰、防病一号等药物),添食蚕药时先喷洒药水放桑叶并搅拌均匀,然后再喂蚕;要严格遵守养蚕卫生制度,进出蚕房洗手换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