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输入性通胀:原料涨价的一只黑手
生意社7月21日讯 如今,中国的老百姓似乎已对越来越高的物价欲哭无泪了。百姓尚且欲哭无泪,而纺织原材料的一路飙升——棉花、化纤、羊毛以致到了蚕茧和刚刚掀起的亚麻原料上涨风波,再看看我们纺织企业老板表情——俨然已是呐喊无声了。然此状绝非祸起萧墙。长期以来,我们纺织企业的经营者大多是埋头苦苦地拉着自己那架超载的马车,现如今,经济大变革时期的复杂态势,逼迫我们必须抬头去看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之路。对于原料高涨的迷局,我们不能不认真审视一个并不新鲜的名词——输入性通货膨胀。
输入性通胀
发展中国家在劫难逃
所谓“输入性通货膨胀”,是指通货膨胀的根源并不是一国市场内生的,而是由于外国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传导进入国内的,由外部经济因素传导到一国国内后,引起的物价总水平上涨。对此,经济学词典中有清晰的表述。
输入性通货膨胀只发生在开放性经济体系中,这在我国恰逢其时。它的发生大致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通过原材料价格上涨输入。这并不难理解,某一国国内商品生产需要的原材料可以通过国内生产或者国外进口两条途径满足,若国外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必将推高国内相关商品的价格。就我国而言,由于美元贬值,其购买力降低,需要更多的美元才能达到以前的购买力,也就是出现涨价。然而中国为了保证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保持人民币汇率与美元固定在一个很小的幅度上,因此,当美元贬值引起商品价格上涨时,由于没有人民币汇率升值作为对冲,以人民币计价的这些原材料价格也就同时上升了,这样就直接引起了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在这个时候,由于国内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通货膨胀,因此,以国内原材料为主的商品价格并没有上升,导致整体的生活成本并没有明显上升,最终体现出来就是劳动力货币成本以及国内供应的原材料价格并没有随通货膨胀的出现而提高,如此便表现为国内物价水平并没有显著的上升。但是,当这种价格传导到出口行业,譬如我国纺织业此前很多年都以出口为主,其结果就是商品仍然按照通货膨胀前的价格出口,虽然在价格上具有极大的竞争力,但实际上是在贱卖国内的资源,也就是说,出口行业暂时的繁荣是通过国内资源的贱卖换来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我们再看通货膨胀输入的第二种途径——通过资本流动输入。近年来,中国的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其中有一部分是出口行业的创汇,同时还有相当巨大的部分是国外投机资本的流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热钱。由于美国出现的通货膨胀是因为美联储滥发货币造成的,因而热钱在美国国内拥有充分的流动性,而流动性需要升值机会,中国便成为了国际投机资本的目标。这些投机资本进入中国国内并不会从事周期过长的投资,因而他们总是涌向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而当某一主权国对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实施了政策调控或受其他不利因素影响时,这些热钱又会流入大宗商品市场以及其他非大宗商品的原料市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热钱带着巨大的收益退出后,为他们买单的往往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
经济学者提醒我们,输入性通货膨胀对国内经济影响的严重程度一般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国际市场价格与国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距;开放经济部门在总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国内政策调整和选择的灵敏程度。一般而言,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与国内市场价格水平间差距越大(国内商品价格水准大大低于世界商品价格体系水准)、开放部门在总体经济中比重越高、国内政策调整和选择的灵敏度越差,输入性通货膨胀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也就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