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滨:打造中国针织高效路线图
生意社7月28日讯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理事长杨世滨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针织产业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自己的新战略。
如果说我国针织行业在“十一五”的发展意味着量的丰收,那么在“十二五”中,中国针织行业将开启质的飞跃。在2011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的媒体见面会上,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理事长杨世滨在谈笑中,勾勒出了中国针织行业未来五年发展的一幅愿景图。从高速到高效,一字之差,传达了中国针织行业转型升级的本质内涵。
行业发展将遵循怎样的路线?展会规划将怎样着力于服务产业?中国企业走出去要过哪些关口?杨世滨在交流中,表达了他对针织产业的憧憬以及对即将于8月份举办的2011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的期许,同时更为针织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提供方向性的指引。
定调高效发展
记者:“十一五”期间,我国针织产业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的成绩?
杨世滨:2005年,针织服装第一次在产量上超过了梭织服装;2006年,即“十一五”的第一年,针织服装又第一次在金额上超过了梭织服装。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针织服装在数量上占整个产业的65%,在金额上占55%。
正值针织产业高速发展之际,在2007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
截止到“十一五”末,2010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达4130万吨,而针织类产品达到1350万吨,占全国纤维总量的三分之一,同时约占世界纤维总量的六分之一,形成了纺织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从作为纺织终端产品的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三大领域来讲,针织产品发展平衡,截至“十一五”末,针织服装约占服装总量的55%-65%,针织类纺织品占家用纺织品总量的15%,占产业用纺织品总量的20%,并逐渐形成了一批优势企业及以针织生产为聚集地的产业集群。
总体来说,“十一五”期间,我国针织工业取得了高速发展。在产量、纺织终端三大领域和优势企业及产业集群等方面实现突破。
记者:进入“十二五”,中国针织行业的宏观环境有怎样的变化?
往届中针会现场
杨世滨:其中有两方面的变化比较显著。一是成本的快速上涨,主要体现在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涨方面。不少企业反映今年的人工成本相比去年至少上涨了30%—45%,而去年以棉花价格上涨为代表的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给企业造成了巨大压力。而在未来,这样的局势将继续成为摆在企业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是海外竞争加剧。随着我国服装加工成本的提高,一些海外订单已经开始在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在外贸出口领域,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竞争加剧。而且,在如今,我国服装产业自身实力增强后,一些大型企业出现了海外投资需求,这样就会同其他国家原有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发生竞争。
记者:面对新形势,中国针织行业转型升级的路线是什么?
杨世滨: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针织工业将由“十一五”期间的“高速”发展向今后的“高效”发展转变。具体从三个方面布局:
第一,整合和完善针织产业链。通过打通产业链,实现无缝衔接,最大限度地缩小产业区域半径,缩短加工周期,以达到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降低的目的。
第二,提高行业内部效率,尤其是人工效率。“十一五”期间,纺织行业人工效率从“十五”末的15万元/人提高到31万元/人,预计“十二五”末要达到60万元/人。
第三,加强营销模式的创新和销售渠道的铺设。这样做是为了使商业模式和商业渠道的建设能够符合高效发展目标,具体来说是指销售网络和网络销售的构建。对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销售网络的企业,还应该按照原来的计划,从一线到二、三、四线城市不断地铺设销售渠道。
而对于一些新型品牌或者标准化、定制化的产品,可以尝试网络销售渠道。未来,网络销售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将非常巨大,网络会提供难以想象的利用空间。比如男袜,每年的款式不会有太大变化,标准化程度比较高,就很适合网络销售,从而大大降低产品的销售成本。同时,伴随我国针织品标准的制定和完善,网络销售产品会越来越广泛。
展会“新声”
记者: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是一年一度的行业盛会,今年的展会带来了哪些新气象?
杨世滨: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可以不必局限于针织展,不妨从一个综观的层面观察。今年的展会出现了“一合一分”的趋势。
首先,比较明确的是,今年秋冬纱线展将和针织展一起举办,这就是出于产业链的考虑。以前在展会上占有较大份额的上游产品的展出规模今年将压缩,下游产品的面积将得到扩展。而且,由于中国国际纱线展(秋冬)将同期同地举办,上下游产业链会更加完整地展现在一起。通过这样的配合,纱线展能借助针织展找到有效客户,而针织展也可以通过纱线展促进产业链的合作。
其次,就展品来说,也将进一步细分。今年5月在深圳举办了中国国际内衣文化周。未来,小内衣将考虑以深圳中国国际内衣文化周为主要承载,而大内衣、T恤衫、袜子等产业链相关展品将会是上海针织展的主线。为什么这样做呢?小内衣70%的企业集中在广东,布局华南对参展商会更便捷。而大内衣、袜子、产业链协作在华东则更有优势。我们建议小内衣企业去参与到深圳中国国际内衣文化周。
以上两点可以被看作,我们为打造高效产业链,在展会层面上做出了重要调整。
同时,还将继续强化科技对行业的贡献。展会上,我们将和科技部合作,为科技成果在行业内的推广应用转化搭建平台。从去年展会起,这项行动就已经开始,当时有14项科技成果得到推广。
另外,开始逐渐建立行业内的流行趋势体系。通过发布秀、成品展示和流行趋势论坛等活动来操作。
记者:到今年,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已经5年了,对于未来展会的发展,您有哪些预想?
杨世滨:第一,希望向针织成衣、外衣倾斜;第二,加强区域合作;第三,强化代理制。这也是反映了行业新近呈现出的趋势。目前针织的外衣化趋势发展得越来越快,毛衫、户外服装、休闲装等越来越丰富,这些产品也将成为本届针织博览会展示的重要看点。
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已经走过5年了,明年我们的确对此提出更高的要求。明年扩馆是一定的,本来今年计划扩大到两个馆,但是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新展馆的工期未完成,而同期举办的家纺展必须保证10个馆的规模,所以未能按预期计划扩馆。而且,我还希望明年纱线展也能一起扩大,总之以后展会将有非常大的变化。
区域合作热络
记者:如何通过展会加强针织产业的区域合作?
杨世滨:在区域合作方面,我们希望能进一步密切与美国、欧洲、日本以及中国台湾的合作。本届展会上,台湾展团的规模将扩大很多。
日本展团方面,旭化成集团已经连续三届参加针织展,而且这两年的展位面积都在大幅扩大。每年,参观他们展位的客商都是满满的。这个企业会在参展前给客商们发出邀请函,明确协商洽谈的内容和时间段。这就给其他参展企业一个启示,仅仅带来好的产品还不够,为了达到比较好的参展效果,展商对自己客商的组织也很重要。
记者:中国企业在国际合作过程中,面对的压力是什么,与以往有何不同?
杨世滨:我们与东南亚国家的竞争正在加剧,尤其是在服装领域。因为服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已经低于我国。
发达国家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不断升值,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从约1:8上升到约1:6.5,与此同时,由于科技的进步,综合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这就造成了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服装加工的价格优势在减弱。
在国际竞争方面,我们又面临着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瓶颈。
现在我们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达34%,而美国是强调多元化的国家,这个份额要想再扩大难度很大。在日本的市场占有率也已达到90%,即便达到100%,增量也是有限的。
在海外竞争方面,除了刚性的外部压力,还不能忽略隐形的竞争。例如家乐福、沃尔玛等在中国境内的跨国公司,对中国的零售终端也带来一定的威胁,因为他们正在试图掌握定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