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品牌李宁:“尴尬”的消费群和渠道定位
生意社8月2日讯 不得不承认,当前的李宁正处在一个艰难的时期。高管离职,股价下挫,机构看空,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老话:“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其实,李宁现在的困境,是多方面因素累积叠加造成的,涨价只是一个诱因。
首先是试图亲和“90后”导致的定位尴尬。
1990年创立的李宁品牌,与“70末”、“80后”这两个主力消费群之间的情感呼应是很强烈的。也正是这群人,成为其发迹并实现企业迅速壮大的最为有力的支撑。
上世纪80年代的洛杉矶奥运会是李宁本人体操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期,“70末”、“80后”们在自己的儿童时代见证了他的这种辉煌。90年代,“70末”、“80后”们相继步入十几岁,正当他们开始需要运动服、运动鞋时,李宁品牌诞生。当一个民族体育品牌的出现正好能满足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并在此前已经和他们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呼应时,便迎来最好的发展机会。
此后的十几年间,李宁品牌经历了高成长。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的“鸟巢点火”,更是让国内消费群觉得,李宁仍是国内最好的。
然而,情况自2010年发生变化。这一年,为了赢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李宁开始调整定位,锁定“90后”,伴随而来的,是更换广告语、标识等。这一换,换出了问题。
当李宁把目光抛向“90后”时,曾经的主力消费群“70末”、“80后”们感到失落。但作为“90后”,他们出生时李宁本人的辉煌时代已过,他们内心深处无论是对李宁本人还是对李宁品牌,都无太多共鸣。
“90后”们对运动品牌产生主要消费需求是在2000年以后,此时的中国市场已经高度国际化。年轻的“90后”们开始接触更加国际化的环境和各类新事物,如互联网,他们更偏向于消费耐克和阿迪达斯。这让力图博得“90后”喜欢的李宁面临尴尬。
第二是销售渠道定位的尴尬。李宁在快速成长时期的渠道定位主要是一线城市的商场专柜,这也使其在国内运动市场上树立起相对高端的品牌形象和地位。但目前这一渠道定位也面临尴尬。
奥运会前后,国内体育市场需求升温。在一线城市,耐克和阿迪达斯广泛布点扩张提速。它们一改此前价格高高在上的局面,逐渐推出工厂店等店铺,牢牢占据一线大城市竞争主动权。面对它们的争抢,李宁显得力不从心。
而在广大的二三线市场上,在此前的十几年间,当李宁享受着大城市带来的业绩增长时,“福建军团”却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安踏、特步、361度、匹克、鸿星尔克等一批大众化品牌早已在二三线城市大举扩张,遍开百货店专柜和地铺专卖店,抢占了最为广阔的大众市场份额,也牢牢树立了品牌影响力。等到如今,李宁回过头来再想拓展这一块市场时,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可真不乐观。如今摆在李宁面前的,的确是一道大难题。它能否解决,事关品牌今后发展走向。
但另一方面,或许,就如我们曾经对李宁心怀梦想一样,即便在它最艰难的时候,我们仍不应对它丧失信心。
出生于1963年、今年已经48岁、曾经的“体操王子”、李宁品牌的创始人——李宁,或许真的不再年轻。但李宁品牌,它今年才21岁,它还年轻。
事实上,品牌做到最高境界,就是一种文化、精神价值的彰显和传达。李宁品牌自诞生起、并获得持续快速成长,成为国人引以为豪的体育品牌,就是消费者对一个品牌背后所传递的这种由创业者李宁本人所引发的体育精神和民族荣誉感等文化价值理念的最好认同。21年下来,它的这种精神内核,还是有相当基础的。
鉴于此,我们更愿意相信,李宁品牌目前所遭遇的仅仅是转型调整中的阵痛。而且,从内心深处,我们也不希望,这样一个曾经给予了国人无限美好梦想的优秀本土品牌,它真的有事。21岁,还有改错的机会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