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即将终结代工时代
“中国制造”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引起国内制造业的新一轮关注,而此前,在中国运营工厂所需的成本已经稳步上升多日。
通货膨胀率攀高的时机对于企业主来说也很不妙,而主要商品的价格上涨使工人们加薪要求更为迫切。
“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引起的商品涨价及物业和设备成本的增加、工资上涨”,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王志浩表示,一些外国公司没有动力把生产基地设在中国。
鉴于此,一些在华有分支的美国公司正考虑各种措施来抵消升高的劳动力和出口成本,部分公司在考虑将所有工厂搬出中国,而印度、越南、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低劳动力成本国家成为他们的下一站。
严重的情况远不止这些。波士顿咨询公司在5月份的报告中预测:“到2015年,美国将战胜中国重夺制造业王冠,人们会看到美国市场越来越多的商品将是‘美国制造’。”波士顿咨询高级合伙人哈尔?西尔金表示,未来五年,随着美国和中国工资差距逐渐缩小,美国把制造业大量外包给中国的时代即将结束。
耐克“落跑”
得益于“代工模式”,跨国巨头耐克公司没有自己的工厂。它所出售的所有鞋类、服装以及运动装备产品都来自代工厂,长期以来中国都是其代工厂分布的重镇,其中,最大的是来自于中国台湾的泰丰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泰丰企业”)。
泰丰企业一直在深圳、东莞等地设立代工工厂,并慢慢成长为耐克最大的“制造者”—每6双耐克运动鞋中,约有1双来自于泰丰企业。可如今,如果你刚好买到1双泰丰企业生产的耐克鞋,这双鞋有一半的可能是泰丰企业越南工厂生产的。
原来,随着泰丰企业在越南同奈省和头顿省等地区代工厂相继投产,2007年,越南地区的产能已达泰丰企业的51%,成为该公司主要的营收与获利来源;相比之下,中国大陆地区产能则只占泰丰企业约32%。
几年下来,这种产能撤离中国大陆的趋势仍在加剧。“2010年,中国大陆的代工厂占泰丰企业出货量进一步降低为23%,越南维持51%的份额,印度尼西亚占到18%的份额,印度占据8%的份额。”市场观察人士马岗指出。
实际上,并不仅仅是泰丰企业一家在改变代工厂的地理空间分布。耐克公司另一家重要的代工企业裕元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裕元集团”)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
有统计显示,2003年裕元集团在中国大陆、越南、印度尼西亚拥有的生产线分别为161、78和51条;可到了2010年,裕元集团在上述三地的生产线数量分别是226、120和114条,生产线的条数同比分别增加40.4%、53.8%和123.5%,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生产线增加的幅度远高于中国大陆。
代工厂“外移潮”的原因,泰丰企业坦承:“大陆地区近年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与人民币升值确实提高了经营难度,基于长久以来集团各厂皆以劳动法令所规范的高标准给付员工薪资与相关福利,这些成本的增加已逐步反映在前几年的经营成本上。”裕元集团则指出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活水平提升,加上政府订立最低工资规定,大陆劳工成本应会上升,因而在越南继续发展生产基地。
离开中国?
耐克的情形并非特例。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华有分支的美国公司正考虑各种措施来抵消升高的劳动力和出口成本,有些公司在考虑将所有工厂搬出中国。
首先,在中国外贸企业中占比相当高的港资、台资代工企业,同泰丰企业和裕元集团一样,纷纷把目光投向东南亚国家。
“中国作为低成本制造国的光环正在淡去。生产成本的增加、通货膨胀和人民币的稳步升值,使得工厂的运营成本逐渐攀升。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离开中国转向印度和越南,尤其是一些台企和港企,还有更多的企业在考虑迁厂问题。”波士顿咨询公司5月份的报告显示。
或许正是如此,2010年6月,“代工之王”富士康国际董事长兼行政总裁陈伟良即称,他们正在考虑将部分工厂搬往印度和越南;而在2011年初,为苹果等多个品牌手机提供原件的台湾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越南的工厂开工建设,据介绍整个工厂预计投资1.5亿美元。
“去其他成本更低的地方,差不多是必须的。至于具体什么时候转移,则要看中国工资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速度有多快。”裕元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总监岑立也指出。
事实上,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亦是那些在华美企的选择。跑鞋和运动服生产商BrooksSportsInc.首席运营长博汉(DavidBohan)就指出,“考虑到过去两年间,中国每小时的工资率增长了50%,而且人民币不断升值”,他们在考虑使用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新合作伙伴。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则考虑搬回美国。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高级合伙人哈尔?西尔金预计,中国工资将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加之人民币持续升值,再考虑美国工人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到2015年,中国制造业的净劳动力成本将与美国的水平相当,“未来五年,在美国销售的企业会减少在中国投资,大家将看到越来越多的产品是美国制造。”
为了说明这些美国企业搬回去的理由,哈尔?西尔金特别算了一笔账。“考虑美国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上海等地工人工资,仅比美国一些人力成本低的州便宜30%。”加上,“由于工资在总成本中占20%-30%,甚至在考虑库存和运输之前,中国制造只比美国便宜10%-15%;如此一来,中国产品的总成本优势会降到个位数,甚至完全被抹掉。”
中国优势
尽管中国的制造业竞争力正在减弱,但是不应当将减弱的程度过分夸大。在多位分析人士看来,中国仍是制造业天堂,且国内市场也十分巨大。未来数年,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仍将保持。“中国有大国优势,产业链非常长,这是东南亚国家难以比拟的。”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指出。
“工厂之所以留在中国,也有非常强大的理由:迁移生产基地既费钱又费时,而且新的市场,尤其是中国以外的市场,有它们自身的未知风险。”中国美国商会会长孟克文认为,部分依赖低劳动力成本的企业会转移出去,但其他领域很难,如笔记本电脑生产商,这个行业劳动力成本所占比重很少,且非常依赖中国的供应链,“毕竟企业的固定资产已经就位了。”
实际上,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且国家规模较小,正是东南亚一些国家难以吸引某个行业产业链的整体搬迁的原因。“可如果只是产业链的某一段转移过去,对于企业会有其他不便和困难。”孟克文指出。
更何况,一些东南亚国家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如经济或政局不稳,今年2月越南盾贬值10%,且泰国则是罢工问题比较严重。
中国国内市场的规模和范围以及工人的高素质同样是让那些美国企业选择“坚守中国”。据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显示,接受调查的350家企业中,有61%的企业是在中国生产、采购,并供应中国市场,仅供应美国市场的企业占10%,供应中国和美国以外市场的占8%。“中国市场的诱惑力可见一斑。”孟克文说。
美国商会的调查表明,同制造业的其他变量相比,中国工人的素质评级良好。根据调查反馈,虽然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政府效率、物流基础设施、法律遵循方面得分很低,但工人素质一项得分很高。
就是同美国相比,中国制造业的人工成本的优势同样明显。沈明高特别指出,以2008年为例,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仅为美国的8%,即便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达到美国的水平也需要较长时间。
“由于人民币的持续升值,的确可能会造成一部分美国企业倍感压力,产生撤离中国的想法,但是短期内应该不会出现大量的企业离开中国。”王志浩指出。
王的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事实的支撑。据渣打银行一季度对80家出口企业进行调查,包括珠三角的香港制造商58家,上海周边的台资企业9家,以及13家位于重庆的企业。接受调查企业中,仅有6家企业因为工资上涨考虑离开中国,其中,珠三角4家,上海周边和重庆各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