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价格一路上扬 新一轮品牌洗牌将开始?
说到涨价的理由,其实也很充分,原料、能源、物流、人工成本均在上涨,服装单价上涨应在题中之义。对于一些低价服装而言,成本上涨必将拉动价格上涨。在王保奎看来,劳动力价格上涨是推高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继去年全国多省市宣布调高最低工资标准之后,普通企业今年的用工成本迅速提升。以杭州市为例,4月1日新调整之后,月最低工资标准从去年的1100元/月涨到1310元/月,提升了210元,涨幅接近20%。杭州本心服装公司总经理房长君开始为秋冬羽绒服备货。今年人工价格在65-120元/件,而去年的平均水平则是45-80元/件。一件标价1000元的羽绒服成本大致在300元左右,按这个计算,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约1/3。此外,还有原料成本和物流成本,硬性上涨的成本,使得低价服装的基本价格提升成为必然。
不过,正如成本从来不是奢侈品涨价的真实原因一样,对于品牌服装,单纯的成本上涨并非涨价的确切理由。一般而言,产品价格=制作成本+研发成本+市场推广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汇兑损益+合理利润+品牌溢价。对于奢侈品而言,其涨价的原因更多的是要保持高价位这一根本的属性,这也是奢侈品的精神价值所在。“涨价符合高端消费品的品牌策略,这些品牌需要在价格上保持一个不断爬升的状态以确保其高端性,而价格上升慢反而会被市场淘汰”,博盖咨询董事总经理高剑锋说。中国奢侈品协会行政总裁蔡苏建也认为,面对我国不断提升的居民消费能力,高端消费品企业需要通过每年定期的提价来保持其品牌的高端定位,“价格偏低的品牌将沦为大众消费品”。
这,就是奢侈品品牌的涨价理由。事实上,一些品牌服装的涨价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理由。一般而言,运作正常的品牌服装有30%左右的毛利,成本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并非有很大的影响。不过,品牌服装有着自己的定位,在品牌如云的服装界的价格分区中也有着自己的地位,为了保持这样的地位,跟随涨价成为这些品牌的选择。“别的品牌都涨价了,我们不涨说不过去,反而会引起误会,以为我们在原料使用上节约成本,这样反而会失去已经成为品牌受众的消费者”,某品牌经理如是说。
传递中不断高企
如前文所述,一件标价120元的衬衫,成本20多元;标价1000元的羽绒服,成本300元……服装的出厂价和市场价相距较远,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其中推高最终价格的各个环节,也是个老话题。
商场联营扣点的经营体系,使得服装品牌必须考虑商场的要求,顺势涨价成为必然。此外,多年来形成的多层代理制度也让一件服装从工厂到柜台,中间经历多重代理销售的环节,而每一个环节的毛利增幅目前在15%左右。区域代理商还由于要承担库存压力,加上商场的扣点和促销费用,可能将进价自行提高之后进入零售终端。“从现在不对称的商企关系来看,商场才是最终的赢家。商场经常举办促销、减价活动,这些折扣都要品牌买单,不把价格标高一些,利润率直会受影响。目前标价的惯性上涨幅度在30%左右”,一位在商场工作的女装品牌店长这样说。
就这样,一件从工厂出门不过30元的衬衫,辗转到了省级代理商手中可能变成了40元,等流入市一级的代理商时,价格已经能涨到60元。然而它们会以什么样的价格被消费者买走,还要看这些服装最终到达的零售终端。业内人士表示,加价多少最终由品牌知名度决定:“一般品牌可能加价率在5倍左右(即进价×6),知名品牌甚至能达到10倍,国际顶级品牌更是高达几十倍。除此之外,不同的零售终端也会影响加价率,例如一般社区商场的零售价格就低于闹市商圈”。
价涨,量也涨?
通胀影响下,服装涨价了,销售量如何呢?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2011年上半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各类服装零售量同比增长6.86%,比上年同期低6.81个百分点,下滑幅度较大。其中5-6连续两个月同比低速增长,增速仅为0.86%和1.23%,比上年同期低15.53和14.24个百分点。重要的是,虽然服装零售额同比涨幅和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从结构贡献上看,零售额的上涨主要是平均单价上涨的贡献。
近日自爆上半年销售及盈利倒退的李宁,此次宣布涨价收到普遍质疑,质疑的重点就是“涨价是否有助其提升销售金额,消费者是否要不断为其提高销售埋单”?
“服装并非像食品一样每天必须购买,价格涨了就少买点,或者上网淘淘看”,这是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说法,在一些没有做活动商场,逛店的消费者明显稀少。尽管一些柜台的销售人员不愿意透露具体数字,但他们无奈的表情和要“更加卖力销售”的表白,说明了现在增加销售的困难程度。
知名运动品牌观察员马岗认为,新一轮的涨价只会是弊大于利。原因是很多国产运动品牌针对的消费人群都是中产阶层,而这部分人对物价升降是较敏感的。国产品牌集体涨价提档的同时,也出让中低档的部分市场。涨价的结果,无疑使营销难度加大。
一方面,品牌跟随通胀通过提价来稳定或提升品牌档次,同时,由于通胀的缘故,消费下降,又需要加大促销力度来努力扩大销售量。这成为一对矛盾,真所谓,价涨不涨是品牌的事,量增不增却是消费者的事。当然,当量不增时,涨价也能维持品牌的利益,也有处于上升期的品牌就此获得更大的利润。不过,如何在这样通胀的时期,继续取得消费者的信赖,保持对品牌的忠诚度,单纯的惯性涨价可以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