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钰洲:开发超仿棉产业联盟要同甘共苦
生意社8月18日讯 8月16日,由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的国家科技支撑技术项目——“超仿棉合成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开发”(以下简称“超仿棉支撑计划项目”)启动推进会议在北京召开,各承担单位向联盟递交了专题任务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指出,超仿棉项目不仅要实现技术、项目的重大突破,更要形成一种有效的技术创新模式。他提醒相关单位,要充分重视项目多个阶段的攻坚任务,并呼吁产业联盟同甘共苦,发挥各自优势,使超仿棉项目切实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郑植艺,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理事长赵强,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巡视员李新南,以及来自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国石化、桐昆集团、荣盛集团、上海三枪、铜牛股份等项目承担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杜钰洲在会上指出,超仿棉与以往的仿棉产品有本质区别。以往化纤仿棉主要通过纤维表面轮廓仿造或后整理等手段实现,纤维本身性能没有变化;而超仿棉要求既要克服落后于天然纤维的性能,又要巩固优于天然纤维的性能,通过攻关实现系统性仿真技术的突破,使纤维本身具有吸湿排汗、可染性好、阻燃抗熔滴等性能。
据了解,超仿棉支撑计划项目于今年4月经科技部批准立项,由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东华大学、仪征化纤、金辉化纤等20多个优势单位共同承担。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是项目的集成单位。该项目开发强调科学性,其技术基础是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纤维材料设计学,强调差别化、功能化系列技术的整合发挥,强调聚合、化纤、织造、染整技术的相互融合。
杜钰洲认为,开发超仿棉之所以成为纺织行业“十二五”的重要任务,是因为其能够弥补棉花等天然纤维的巨大缺口,能够顺应人民过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能够提升化纤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他特别强调要可靠、扎实地分阶段推进项目,适时制定测试方法与指标,制定相关标准,为规范市场奠定科学基础。
“超仿棉”是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纺织产业的具体体现。2010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达到4130万吨,其中化纤占70%左右。同时,中国涤纶产量占世界涤纶总产量的70%以上。近10年来,除中国以外的世界涤纶产量下降了24.7%,而中国增长了3.9倍,成功地承接了世界化纤产业的转移。在如此庞大的规模下,找准产品开发应用、产业升级的方向非常重要。当舒适、健康日益成为消费主流,而天然纤维的产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时,开发化纤超仿棉就成了时代的要求。
与国外产品相比,中国化纤产品的附加值仍然较低,常规产品所占比重仍然较大。杜钰洲列举了一组数据:2010年,中国出口涤纶长丝的均价为2792美元/吨,进口均价为3974美元/吨,进口价格高于出口价格42.34%;出口涤纶短纤均价为1678美元/吨,进口均价为1975美元/吨,进口高于出口17.7%。2010年,国内涤纶长丝织物出口均价为0.9597美元/米,进口为1.7美元/米,进口高于出口77.39%;短纤织物出口均价0.866美元/米,进口均价2.08美元/米,进口高于出口1.4倍。2010年,化纤服装出口均价3.46美元/件,进口均价为13.15美元/件,进口高于出口3.8倍。即使排除一些客观因素,国内化纤产品附加值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十二五”实现800万吨超仿棉的目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化纤产业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