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装惊现“质量门”:国内国外双标准
监管执行不力
“现在,童装内销的行业利润率只有5%到8%,工厂在面料采购的环节上自然是价格越低廉越好。”绿盒子童装总裁吴芳芳向记者表示。
“有一次,一批产品在采购面料上,我们曾经要求对方出示产品质量检测报告,对方也出示了,但是当我们把面料加工为成衣后,再次送检却不合格。”吴芳芳说。
吴芳芳分析了其中的原因,“面料商提供的检测数据是当地检测部门提供的,而我们的检测数据是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做的,更权威。”
服装协会副秘书长谢青直接指出,“其实,我们国家对儿童用品的标准有全面、严格的规定,但是,在执行层面上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地方上的检测机构会为了收费,出示有问题的检测报告。”
吴芳芳透露,真正能够对童装质量进行要求的多数是国外商家和品牌,“国内有70%的童装是通过批发市场进入到市场,这些产品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
“其实,对批发市场,国家相关机构也会进行检查,但是检查力度,还是远远不够。”吴芳芳表示。对于质检部门的检查,商家有很多方法可以逃避,“例如每年广州对于童装批发市场的检测就四次,几乎每次都在固定时间出现,一到检查的时候,商家就立马换上质量高产品,检查人员一走马上又换上另一批产品。”
“国家对于童装有着很严格的标准”。王晓明告诉记者,例如0到3岁的童装甚至有“耐唾液”(即服装上的化学物质不会被唾液溶解而变色)的要求。但各地真正有能力对童装“耐唾液”检测的“就几个一线城市的质检部门”。
“在接出口订单时,客户甚至要求出示香港或者欧美检验机构的报告,”王晓明告诉记者,这个过程是厂家负担费用的,“例如童装中颜色非常多,通常每个颜色的检测就要上千元,一批次一款衣服有时候仅仅颜料检测就要上万元”。
但是,在内销产品检测过程却令人堪忧。“国内订单与国际上一比,两者差距非常明显,价格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对质量的监测根本可有可无,”刘耕之表示,外国客户要细化到每一道颜色的检测,但国内客户只要外观、手感、味道没问题即可,“业内叫纯感官检查”。刘耕之指出。
质检需要市场化改革
“有些工厂想保障自己的产品质量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国内知名的儿童用品品牌好孩子集团副总裁王海烨向记者表示,“因为婴儿和儿童产品通常检测的危险元素是极微量的,因此对检测的设备要求精度非常高,与常规设备完全不同。”
由于儿童产品质量与上游原材料相关,要想完全控制品质,就需要有自己的检测设备。“一个普通的童装和儿童制品工厂,生产设备投资也不足1000万,他们怎么可能投巨资在检测设备上。”而且,建立一个完整的检测系统,“要有中央实验室,每个工厂还要有工厂的检测设备。”
国家和地方的检测手段也非常有限,“很多地方检测机构根本不会花费几百万元去买一套进口的检测设备,去查一辆童车的含铅量。”王海烨说。
“国家不仅仅需要加大对儿童制品检测设备的投入,同时还要加强各个地方质量检测机构操作人员的能力,很多检测人员并不懂得如何检测。”王海烨表示。
国家标准是明确,而操作层面一直被企业所诟病。“比如产品如何取样,很多操作人员并不知道。”王海烨认为这一点同样制约着儿童制品检测的权威性。
“最近一个大的品牌被检测出质量问题是在袖口上一块配布的含棉量不符合要求。”绿盒子总裁吴芳芳表示,“这是对细枝末节的强求,在国外只会有对服装大幅面的含棉量的要求。”
“事实上,目前质检机构,没有实力对所有工厂进行检测,也不可能对所有童装产品进行检测。”对此,谢青和王海烨一致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国家质检总局放权,让质量检测产业充分地市场化,由社会建立值得信任的检测机构。
“我和质量检测部门聊过这个问题,他们还是希望能够收归这个权利,不愿放弃。”王海烨透露。
在欧美国家,都是由第三方检测机构执行质量检测并投资购买检测设备。产品进入某一国家市场,只要进口商指定第三方检测机构,就可以随时获得检测数据。王海烨表示,“检测机构的市场化,还将在专业度上获得提升,解决目前的监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