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市:茧丝绸行业进入调整期
养蚕与丝绸是南通传统特色产业,由于今年茧丝价格波动过大,蚕农和企业的利益大受影响——
秋茧生产在即,海安县墩头镇蚕农老陈却犹豫不决:“现在是秋蚕最佳养殖期,但春茧和夏茧的收购价忽高忽低,让人踏不准市场行情。”据了解,今年春茧收购期间,海安地区蚕茧价格达到了每公斤50元的历史新高。这极大激发了蚕农的积极性,夏茧产量增,价格却降了不少,每公斤仅卖到32元。“听说蚕丝价格一直在下跌,只怕秋茧也卖不出好价钱呢。”老陈和老伴商量着:“化肥、农药的价格都在涨,要不少养几张,免得亏本。
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市场继续无常波动,必定会破坏茧丝绸产业链的平衡,不利于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茧丝价格倒挂
自去年以来,茧丝行情一路上扬,屡创新高,最高时曾达到43万元/吨。但7月以后,茧丝市场上演了一出大跌行情,一路下挫至33万元/吨。随着生丝和蚕茧价格的暴涨暴跌,市场上出现了“茧丝倒挂”的怪现象:生产一吨生丝所需蚕茧的价格,比一吨生丝的市场售价还高。
根据企业测算,8公斤鲜茧出1公斤生丝,按蚕茧收购每公斤50元计算,每吨生丝的原料成本价在40万元左右,再加上每吨6万元的其它生产成本,每吨生丝的成本46万元。而目前市场价格为每吨35万元,这就意味着每产1吨生丝就要亏损10万元以上。
针对这种现象,鑫缘集团副董事长孙道权分析了四点原因。一是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导致蚕桑种植面积相对减少,而本地蚕茧资源的紧张加剧了各缫丝厂的抢购力度。由此促使蚕茧收购价盲目上涨,已背离了其合理的市场价值。二是科技创新催生新的轻纺产品,各种替代品的出现使得传统丝绸产品的市场关注度相对降温,造成丝价一路走低,没法随蚕茧价格“水涨船高”。三是蚕茧收购期的固定性造成业内人员对蚕丝产业链行情判断不能及时精准,容易带来经营风险。蚕茧与其他原料最大的不同是不能随时收购,春季收购回来的是高价茧,秋节卖的时候却是低价丝。四是丝绸期货市场的人为操控带来丝绸市场行情不稳。
记者采访中发现,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也是茧丝价格大幅波动的一大原因。价格上涨时,不少人都积极收购蚕茧,囤货惜售;价格下跌时,库存纷纷入市,供大于求。
企业如履薄冰
高茧价与低丝价,让缫丝厂面临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茧丝价格陡然下跌,前期库存大的企业要面对如何消化高价库存的压力,导致亏损严重。海安当地11家缫丝厂,反映亏损的达100%。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规模小一点的丝厂不得不停产,有几家企业甚至走到了倒闭的边缘。“生产出来的丝全都积压在仓库里,流动资金全套牢了,丝价往下掉我们就看着亏。”一家缫丝企业负责人说。
“下游没有订单,上游成本推高。小企业融资难,产业链短,对抗高成本的能力较弱,有些企业在茧丝行情的大幅波动下不得不黯然退出。”龙洲茧丝绸公司负责人慨叹丝绸行业在今年盛夏遭遇了“冷冬”。茧丝价格倒挂现象导致下游环节不得不边亏本边去库存,或者限产停产以避免损失扩大。人民币持续升值,茧丝绸外贸企业的利润以及整个蚕桑产业链的利润也越来越薄。
“桑蚕作为传统产业,一直是桑叶用来养蚕,蚕茧用来制丝,蚕丝纺成绸缎,然后再大量出口国外的主要模式。只要其中一环出现问题,整个产业链都会出现波动。”孙道权预测后市也并不乐观,外贸市场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一直不佳,而近来丝绸行业因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达到40%-50%,整个国际市场更为“清淡”,丝绸行业进入调整期。
谋变迫在眉睫
无庸讳言,茧价丝价频繁波动,最终是导致行业萎缩。目前,我市相关部门正密切关注茧丝绸的价格动态,制定相关对策,保护蚕农和企业利益。
成本高企,也逼得企业踏上谋变之路。丝绸与棉、麻等交织面料的研发,成为一些丝绸企业的重点研究方向。鑫缘集团进行草木染、天然彩色茧等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对产品进行深度开发,通过高端的丝绸产品实现利润增长。恒源丝绸集团从意大利进口120台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高速剑杆织机,在意大利设立了办事处和成品仓库。
走访市区的大型商场,动辄上万的真丝床品和礼服并不鲜见。可见,要实现产业链终端的高价值,企业必须在产品开发上动脑筋,使产品不仅适用于制作服装,更可以广泛用于家纺、布艺等领域。业内人士指出,在当前的环境下,有实力的企业应该为打通产业上下游而拉伸产业链条,延长扩宽蚕桑产业链,从事生丝生产、丝绸产品加工一条龙服务;或者通过加强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等措施,向深加工、精加工发展,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