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针织企业高成本逼出转型热
生意社9月6日讯 用工紧张等压力越来越严重困扰着东部纺织中小企业。日前,记者在江浙等地的毛针织企业采访时了解到,面对近年来持续高涨的人工成本,以及每年都会出现的阶段性用工紧缺,越来越多资金充裕的毛针织生产企业开始重视发挥自动化机械设备的作用以及全力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转型发展降低用工等生产成本,从而带动了各类品牌的电脑横机、相关自动化机械以及具有创意的毛纺纱线的热销。
提高设备自动化减少用工
毛针织行业是纺织行业中最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不仅遭遇了来自孟加拉、东盟等劳动力低成本国家的强烈竞争,且从国内情况看,劳动环境、劳动强度等与其他制造业相比均缺乏优势。招工难在毛针织行业十分突出,特别是一些特殊工种,人才匮乏,人员流动性大,复合性人才紧缺,导致用工荒、用工成本居高不下,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巨大压力。
据了解,毛针织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毛纺行业中一直处于低位,虽然“十一五”期间增长速度较快,年均工业总产值劳动生产率由13.83万元/人增长至23.61万元/人,2010年达到28.95万元/人,但远远低于毛纺行业的40.24万元/人,相对于纺织行业的46.01万元/人差距更大。其主要原因是用人多和效益差。据统计,2010年毛针织企业的亏损面达14.51%,在毛纺行业中亏损面最大。大量的加工只赚取很少的加工费,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同质化竞争,加上要素成本上升,使这一行业多年来效益得不到根本转变。
记者在宁波采访时发现,就在去年,这里一家规模不大的民营公司一下子购置了30多台全自动电脑横机,其中包括德国斯托尔全自动电脑横机和国产慈星全自动电脑横机,总投资超过1000万元。据企业负责人介绍,公司大投入购进先进设备,一方面是为节约用工,另一方面是着力提高产品档次。
不仅中小民营毛针织企业热衷于采购自动化机械,素以规模化生产取胜的大企业更是如此。宁波雅戈尔集团,从2008年开始,雅戈尔公司就已经陆续购买了120台各种款式的自动化电脑横机。而且公司已决定在成衣生产车间内购买安装一个现代化的“针织自动化吊挂系统”。该系统设备至少需要1000多万元,投入使用后,公司的成衣效率至少将可以提高25%。这也意味着公司的用工压力将大大减轻。
随着我国毛针织服装企业自动化设备的普及,竞争优势得到显著提升。电脑横机作为毛衫生产的主要设备,以其优良的性能、简捷的操作、高效率的运转、花色品种的多样性逐渐替代了手摇横机,特别是在劳动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改变传统设备的生产节奏,既减少用工又能按时交货。目前,国产电脑横机在生产普通款产品上发挥了显著作用,它的性价比是进口设备无法比拟的,国产设备顶替了部分进口设备,节省了企业更新改造的成本。然而,进口电脑横机的势头依然强劲,德国的STOLL仍然占据着针织机械的领军地位,在生产高端产品或复杂产品以及开发新产品上,国产设备还存在着差距。
保持传统出口拳头产品优势
毛针织是毛纺行业中主要的大类产品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加工水平的提高,新原料、新工艺、加上服装设计诸多元素的应用,使毛针织服装不仅具有保暖功能,更成为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一种休闲服装,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毛针织产品舒适、便利的性能,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征,因此,我国毛针织服装作为外销传统拳头产品,在国际市场特别是大众产品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中国毛针织服装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超过50%,毛针织服装内外销数量各占50%,内外销金额比约为65∶35。
在毛针织产品中,羊绒及制品出口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明显,羊绒制品在国际市场被视为奢侈品,需求弹性大,受经济环境影响突出。“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政策导引向下,原料出口进一步减少,以羊绒衫为代表的深加工产品出口进一步增加,自主品牌出口产品出口增加但比例较低,羊绒制品单价尚未出现显著提升。我国羊绒衫主要出口市场比较固定,市场集中度高,出口日本、美国、欧洲的市场份额超过80%,出口羊绒衫的主要地区是内蒙、浙江、上海、北京、广东,其中浙江省出口数量同比增长28.5%,单价同比增长12.24%。
毛针织加工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并在这些地区形成了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配套的毛针织服装生产基地和专业市场,资源的配置使产业集群效应明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著名的桐乡濮院、湖州织里,东莞大朗、吴江横扇、山东海阳等毛衫特色镇,外销比例都很大,有些产业集群的毛针织产品全部用于外销。这些集群的形成和成长,对行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
除了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率,减少用工,降低劳动力成本之外,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抵销了日益高涨的用工等成本。毛纺纱线作为毛针织产业链的源头,近年随着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步伐的加快,新原料、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流行色彩的运用,极大丰富了毛纱的花色品种,为毛针织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目前,我国年产毛纺针织纱约67万吨左右。原料的多样化为产品创新奠定基础,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和各种化纤、功能性纤维广泛应用于毛纺纺纱系统中,形成了各有特色而又优势互补的针织纱线。据了解,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型半精纺技术在“十一五”期间得到迅速发展,它解决了传统精纺和粗纺难于单独解决的技术难题,特别实现了山羊绒、兔绒、驼绒、牦牛绒等稀有动物的短纤维纺高支纱的要求,还拓展了毛丝、毛棉、毛麻等混纺高支纱产品的开发,随着该技术的不断改进,过去只能用粗梳技术达到16公支~26公支纱的纺纱,可以完成26公支~80公支甚至120公支的纺纱。
在一些毛针织企业,记者看到新型纺纱技术如紧密纺、赛络纺、嵌入式复合纺等得到推广应用。据企业技术人员介绍,紧密纺、赛络纺对改善纱线条干,减少毛羽成效显著,嵌入式复合纺技术打破了目前纺纱支数的极限,大大降低了成纱对纤维根数、长度的要求,对于可纺性较差的原料如羽绒、木棉、兔绒等纤维以及各种短纤维、强度较低的纤维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加工,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利用。
目前,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在我国毛针织行业逐渐形成。由于毛纺纱线是半制品,大部分直供毛针织服装企业使用,纱线的加工以下游企业的订单为主,最近几年一些骨干企业,通过参加或参观国外的纱线展,直观地感受到了国外的设计理念和流行趋势,进而挖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设计能力,在原料的使用、色彩的搭配、流行趋势以及下游品牌合作等方面形成了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逐步成为国外大品牌的原料供应商和国内知名品牌的原料提供商,这种由上游龙头企业为首的创新体系带动了我国毛针织行业整体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