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城:在高起点上发展蚕桑产业
一、我市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
蚕桑业既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又是我市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的六大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南下江浙、北上陕西,学习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新技术+新品种+专业化+规模化=高效益”的蚕桑业科学发展新路径。目前,已建成全省最大的山西梅花丝麻集团龙头企业,全国一流的阳城蚕种场,其蚕种催生、蚕茧收烘、仓储等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品种选育、良种推广技术指导和培训等科技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养蚕上使用了优桑、优种、优茧、省力化“三优一省”新技术,不仅减少了蚕病,提高了蚕茧产量,而且促进了蚕桑业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蚕桑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逐年增加,正逐渐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致富产业。
据统计,2010年,全市桑园面积近15万亩,其中阳城8.5万亩、沁水2.8万亩、高平1.6万亩、泽州2万亩,蚕茧产量500万公斤左右。全市涌现出了像阳城的次营、寺头、芹池、演礼、董封、东冶以及沁水的张村等7个发种5000张以上的养蚕大乡,近40个年发种500张以上的养蚕大村。在阳城已建成次营、寺头2个1.5万亩以上桑园乡镇,张家庄、董家岭2个双千亩桑园村,10个千亩桑园村,50个蚕桑示范园区村。全市近200个村年产茧达到1万斤以上,总产值达到2.5亿元。
总体上看,我市蚕桑业的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群众基础,特别是2006年国家“东桑西移”政策实施以来,我市的蚕桑产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产业化、规模化明显加快。但从全市整体来看,与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来比较,无论从桑园规模、蚕茧产量、蚕桑品质,还是茧丝产品等方面看,我市蚕桑产业仍是一个弱势产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除阳城已形成一定规模养殖外,其它县区基本上以散养为主,特色产业的优势尚未形成。一是桑园基地规模较小。与其它特色产业比较,目前全市共有小杂粮基地75万亩,水果基地20万亩,干果经济林44万亩,中药材基地20万亩,蔬菜基地20万亩,而桑园基地只有15万亩。二是蚕桑发展水平不均衡。全市六县(市、区)除阳城初显规模化、产业化外,其余还处在以传统散养为主的低水平、低层次上。泽州、高平、沁水近年来虽有所发展,但力度还不够大,总体上还处在从传统向现代过度的阶段。
二、我市发展蚕桑产业的优势
1.自然地理人文优势。一是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我市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具有充足的适应蚕桑发展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非常适宜发展蚕桑业。二是具有深厚的人文传统。晋城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是华夏蚕桑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同时又是全国三大优质蚕桑基地之一。阳城、沁水、高平传统上都有发展,特别是阳城县,近年来把蚕桑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特色产业来抓,制定了“建设十万亩优质蚕桑基地”的发展目标,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一跃成为“华北蚕桑第一大县”,其生产的“梅花”牌桑蚕丝曾远销日本、英国、荷兰、印度等二十多个国家,享誉中外。
2.政策优势。一是“东桑西移”政策的推动。东部地区向来是我国传统蚕桑的主产区,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桑园面积不断缩小,致使传统的蚕桑产业发展受到制约。为调整产业布局,保证蚕茧产量,2006商务部开始推行“东桑西移”工程。“东桑西移”工程实施以来,我市蚕桑业发展迅速,特别是阳城县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50个“东桑西移”基地县后,全县掀起了载桑养蚕新高潮,仅2006年和2007年两年,全县发展桑园分别达到2万亩和1.48万亩。先后被确定为全国标准化蚕桑生产示范县、全国GMP蚕药生产达标县、“阳城”蚕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县和国家级蚕桑产业化新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县,2011年又被列入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试验基地县。二是符合我市“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是省委、省政府立足我省特有的农产品资源禀赋做出的重大决策。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7.29”讲话精神,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战略举措和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立足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优特产品,着力构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经过几年的发展,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主攻方向,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标准化的要求,初步形成了“畜牧、蚕桑、蔬菜、干果林、小杂粮、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力推动了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实践证明,把蚕桑产业作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推进的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做强做大,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3.产业自身优势。蚕桑产业属于绿色环保产业,不受环保政策的制约。发展蚕桑产业需要大面积的栽培桑树,而桑树生长周期短,容易成林,除了可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外,还可以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能够收到良好的生态效益。蚕桑产业不像其它产业一样要受土地置换的制约。发展其它产业,都需要大面积的置换土地才能完成场地的建设,而置换土地审批环节多、时间长。而载桑种树在任何地段,成片或不成片都可以完成,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蚕桑业作为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其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男女老少都能干,又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便捷途径。尤其是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给丝绸出口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市场,蚕桑产业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发展空间越来越广。与此同时,丝制品除了广泛用于床上用品和服装外,还用于制造防弹衣等军事用品,市场发展空间也在不断拓宽。加上国家为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而实行的“东桑西移”政策,可以说,我市发展蚕桑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4.经济比较优势。一是与传统的种植业比较,蚕桑产业的比较效益突出。根据市物价局统计的2010年我市小麦、玉米种植成本调查分析来看,小麦产量245公斤/亩,平均收购价2元/公斤,生产成本加上人工成本共522元/亩,这样算下来,产出所获得的收益还抵不上付出的成本。玉米2010年产量460公斤/亩,户玉米平均出售价格1.72元/公斤,产值807元/亩,成本547元/亩,净利润260元/亩。而如果换成栽桑养蚕,在正常销售价格保证下,1亩桑园的产值要大大高于粮食作物的产值。2010年蚕茧价格均价34元/公斤,平均单产可达到50公斤左右,产值在1700元左右。二是传统养殖与现代养殖的比较。传统桑园采用稀植模式,单产均400~500株,而且周期长、见效慢、栽植方式落后,品种不优,亩桑养蚕仅0.8张,收入400多元。如引进陕桑305、特山一号、农桑系列等高产优质新品种,采用亩栽1200~1500株的快速丰产密植新模式,在蚕桑基地进行亩桑养蚕最高可达3~4张,单产收入最高可达3000元以上,是传统桑园效益的4~5倍,亩桑效益就会大大提高。
5.蚕桑产业在阳城已成规模,可直接在我市进行推广。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村一品”专业村标准主导产业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比重达40%以上来衡量,阳城县蚕桑产业已由30个村达到了标准,这30个村共有7475人从事载桑养蚕。2010年底,阳城县桑园面积达到8.5万亩,全年发种7.3万张,产茧337万公斤,养蚕收入达1.3亿元,蚕农户均收入5200多元,人均收入1300余元。缫丝、饮品、丝绵被加工、桑枝产菇综合收入近1.8亿元。阳城的蚕桑业已形成产业规模,产业链条不断延长,茧丝加工业发展效果良好。近年来,先后建起了“仙桐丝业”、“佳美茧丝”、“华燕茧丝”三家茧丝加工企业,带动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年产生丝1000余吨,年创利税2500万元。短短三年时间我市涌现出了像云梦舒、吉利迩、红萍服饰公司为龙头的10余家蚕丝被加工企业,年加工销售蚕丝被2000多条,其产品几乎全部外销,创收300多万元,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全省唯一的以桑葚为原料的“帅源饮品有限公司”所产饮品以纯正、爽口、健康的特点进入广交会,产品远销广东、福建、北京,年销售额近700万元。阳城实践证明,发展蚕桑业不必再进行前期的立项、考察、论证,可以直接在全市推广,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6.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有效提高桑园的综合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确保蚕桑生产可持续发展,阳城县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养蚕剩下的废弃桑枝条发展食用菌养殖业,大力推广桑禽、桑经、桑菜、桑薯、桑菌套种套养的模式,走出了一条高效立体的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新路子,为我市蚕桑产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2010年,阳城县共利用废弃桑枝培育平菇、香菇、杏雹菇等450万袋,消化桑枝条400余万公斤,总产值达到0.28亿元,带动农民就业1000余人,有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途径。位于阳城县西河乡陕庄村的吉粉爱,种植桑园75亩,年养蚕40多张。为解决桑叶剩余浪费,桑园耕作管理误工费时的实际问题,她大胆引进“美国七彩山鸡”、“马立克九斤大公鸡”和“海兰公鸡”15000只,在桑园地内放养,尝试桑禽套养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新路子,不仅解决了治虫除草的用工问题,而且解决了桑园偏施化肥造成土壤养分单一的问题,桑叶长势明显好于以往。桑园养鸡喂食不用饲料,只吃虫、草这些天然食物,出栏鸡肉质鲜美,市场前景看好。全年养鸡养蚕综合收入达到40多万元,取得了桑禽互促,生态双赢的效果。
三、制约我市蚕桑业发展的瓶颈
1.蚕茧价格波动造成蚕农思想不稳。一方面由于市里还没有出台稳定蚕桑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受市场影响,蚕茧价格波动较大。2008年蚕茧最低收购价不足8元∕公斤,2009年均价22元∕公斤,2010年均价34元∕公斤,最高可达到36元/公斤。在蚕茧价格处于低谷时,养蚕不如种植其它作物收益大,许多蚕农为了眼前利益开始刨桑、毁桑,造成了部分桑园面积的减少和地埂桑的破坏,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价低时毁桑、价高时无桑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由于受粮食直补和畜牧补贴的影响,蚕农发展蚕桑的思想不稳,致使蚕桑业发展比较缓慢。
2.资金投入不足。蚕桑产业发展初期,资金投入的需求量相对比较大,但上级项目资金投入渠道却非常单一,扶持的资金量也很小,成为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低产桑园改造不力,重栽轻管现象严重,亩均效益提高不快;部分偏远地区消毒防病技术落后,致使养蚕发病率高,产量上不去;基层服务站所建设乏力,服务功能亟待加强等等。
3.缺乏技术和人才支撑,科技指导滞后。随着蚕桑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越来越需要科技和人才的支撑。而我市技术人才不足,加之蚕农文化水平低,培训、指导、管理、服务滞后,粗放型经营现象突出,抵御自然灾害和不良环境影响应对能力较低,传统的养蚕方法改变不彻底,造成部分蚕茧质量差、产量低、产业效益不高,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做大做强,同时也致使蚕桑深度研究开发进展缓慢。
4.产业链条短,产业开发层次低。目前,我市蚕桑产业开发还处在原料生产和蚕茧初级加工阶段,产业链条还很短,附加值低。资本积累少,市场份额小,带动力、辐射力不强,开拓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很弱,难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产业优势短时期内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加快我市蚕桑业在高起点上发展的几点建议
蚕桑业既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又是发挥弱势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的富民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在我市,蚕桑产业完全可以发挥错位优势,在偏远和工矿企业不发达的地区作为“扶贫攻坚”战略的重要产业选择做大做强。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尽快出台支持蚕桑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要把蚕桑产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农民增收的亮点来培育,集中力量把蚕桑产业作为一项富民强农的重点产业来抓。为鼓励蚕桑养殖业发展,阳城县先后出台了“发展新品种密植桑园每亩补助300元、培育优桑苗木每亩补助300元,每张蚕种直补10元、每栋小蚕共育棚补助500元、每栋活动大棚补助500元、每片方格蔟补助0.6元”的优惠扶持政策,促进了阳城县蚕桑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发展壮大我市蚕桑特色产业,建议市里借鉴阳城县扶持蚕桑业发展的办法,出台市级扶持办法,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扶持力度,先期设立1000万元蚕桑业发展保护资金。保护资金主要用于蚕种直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扶持和补贴新建桑园、中低产桑园改造以及新技术推广等方面。蚕桑业优惠扶持政策的出台和发展保护资金的设立必将调动我市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推动蚕桑产业走上规模化、效益化、标准化的发展轨道。
2.不断加快品种更新和技术进步,推动蚕桑业高起点发展。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必须在高起点上推进蚕桑业的发展。推进蚕桑业高起点发展,就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的力度,实行工厂化养蚕,引导蚕桑业朝着专业化、省力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一要积极推行“三优一省”养蚕新技术。通过多年实践,我市在蚕桑养殖上摸索出了“优桑、优种、优茧、省力化”的“三优一省”养蚕新技术,走出了一条高起点科技化养蚕之路,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优桑是指引进“陕桑305”、“特山一号”等优质品种,使新栽桑园当年栽植,当年见效。优种是指引进“丝雨一号”、“871×872”等高丝量抗病蚕品种,提高蚕茧产量。优茧是指以每公斤方格蔟茧高于草簇茧2元价格收购,大力提倡使用方格蔟自动上蔟,增加收益。省力化是指推广小蚕温湿自控、大棚养蚕等省力化新技术,达到既节省投资,又大大提高功效、减少蚕病,促进蚕桑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二要利用现代科技延伸产业链。科技进步是蚕桑产业发展的动力,更是推进蚕桑产业提质增效的主要手段。积极引进现代生物技术、生产工艺,规模开发桑葚、桑枝、蚕砂、蚕蛹等系列产品,向医药保健品市场追加经济效益,进而拉长蚕丝加工的产业链。三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提高蚕农栽桑养蚕的科技化水平。不断优化和改善人员结构,吸收一批年轻、懂技术的蚕桑专业方面的人才,充实蚕桑队伍力量。通过开展大规模示范和技术培训,努力提高从业人员和广大蚕农农栽桑养蚕的技术水平。
3.建立健全蚕桑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一要健全市、县、乡、村、专业合作社五级蚕桑技术服务体系,为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提供坚强的服务保障。二要大力培育以蚕农为主体的蚕桑专业合作社,让蚕农直接参与市场,提高蚕茧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三要积极按照现代农业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合理安排蚕桑产业布局,促使蚕桑生产逐步扩大,优良品种逐步推广,从而推动蚕桑产业健康发展。四要通过招商引资加快丝绸、印染、服装加工、丝棉等加工项目的开发,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向大公司、大集团发展,组建茧丝绸集团,推进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增强市场抗风险的能力。
4.做好服务工作,让广大蚕农真正享受到贴心的服务。各县(市、区)要成立蚕农综合服务部,让蚕农一进蚕桑中心大门,就能方便地买到各种蚕桑用品,并提供蚕病咨询、蚕茧价格等最新市场动态。同时要为蚕农提供上门式服务。一是送信息上门。针对蚕农市场信息闭塞,不了解蚕茧最新市场信息等状况,相关部门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大力宣传,还要开通蚕事热线服务电话,方便蚕农在蚕种、蚕药、蚕病及技术、物资、服务等方面能及时取得联系。二是送科技上门,派遣技术人员在全市各县市区及乡镇巡回进行栽桑养蚕技术培训。三是送物资上门。针对蚕农来蚕桑服务中心购买物资不方便的情况,在蚕期组织车辆免费送货上门,让广大蚕农真正享受到贴心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