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业“可持续发展”亟须六大转变
产业区域布局结构的转变——由小而散、低水平、同质化重复布局结构转变为适度规模、相对集中、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和合理布局结构转变,国内纺织服装业推进产业集群的升级和产业梯度转移,部分有条件的企业可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产业和企业价值链定位的转变——由加工制造业向生产服务业和创造时尚创意产业转变,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将由过去单纯的加工制造领域向附加值高的设计研发和营销领域延伸,更加重视自主品牌的培育;
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从传统管理理念向“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转变,对于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实施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可以系统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记者:就您上面说到的6个转变,其焦点在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过程中首当其冲的“人本战略”。比如不同工种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设计营销人才的自我培育和利用,以及国际纺织服装资源的摄取和消化。对此,您怎么看?
胡发祥:人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人的思想和观念要转变。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发展的目标归根到底是要为人民提供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提出“发展就是扩展自由”,是以人为中心的自由的发展。狭义上的发展才是经济收入或者财富的增长。因此,我们的产业,每个企业的发展应该着眼于如何为人的发展服务。所以,为从业者提供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以便为消费者提供安全、舒适、高品质的纺织服装产品,美化人的生活的同时又尽可能不破坏环境,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其次,人们要改变“轻纺织”的观念,认识到纺织服装不是夕阳产业,而是时尚产业、创意产业。它是中国经济社会中的朝阳产业。在这里我要提一下纺织服装“用工荒”现象。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调查,其核心问题出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80后”、“90后”就业观念改变了,不愿意进入传统产业;二是农民工回乡就业,出来打工的减少,这里边有产业转移的因素;三是岗位技术要求提高,难以招到合适工人;四是工资福利待遇不高,生产条件不好,吸引力不强。我们希望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加强宣传和教育,改变轻视产业的就业观念。同时,加强职业技能教育,为产业提供足够的基础人才。中国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人才篇不久将公布,“国家——行业——企业”三者联动,必将大有可为。
此外,还要有长远眼光。以服装品牌为例,国外许多知名品牌有数十年、上百年的历史。我们的许多企业硬件条件很先进,也能生产出品质一流的产品,实际上很多国际品牌的产品就是委托我们的企业加工的,但是我们在品牌方面差距很大。
希望服装人要持之以恒,潜下心来修内功,不断提升软实力,最终扩大品牌影响力。
当然,还要有国际视野。在利用国际资源方面,有不少品牌服装企业已经走在前面了,有的聘请了国外的设计师,有的把设计研发外包给国外机构。希望更多的服装人能够走出去,了解国际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变化,学习国际领先企业的成功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能够与国际产业界增强互动,协调发展。
记者:最后,您能不能说说,在帮助服装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政府和行业协会有何作为?官产学研如何步调一致。
胡发祥:政策在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能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加大投入,支持企业的技术进步、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推广应用纺织服装清洁生产技术;制定和实施相关标准、规范,引导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希望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相关产业政策的研究和落实。
实际上,这几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建立产业创新平台、质量检测体系,帮助广大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组织专业活动,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新技术;研究制订行业标准;开展各种专业培训和行业交流;举办纺织服装展会,推广优质服装品牌和产品;整合资源,搭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开发平台。例如我中心近几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32家企业组成天竹纤维联盟,通过信息共享,整合开发资源进行协作开发和市场推广,大大推进了天竹纤维及其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此外,由我中心联合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流行色协会、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成立了中国时尚同盟,目标是提升中国时尚话语权。去年该同盟在上海首次进行时尚发布,今年10月份将再次在上海举办时尚发布系列活动,发布品牌企业的优秀产品,并推介一大批新锐设计师,同时举办第二届中国时尚产业论坛。
当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还是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和行业组织的作用是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地实现这一目标。只有企业经营者认识到其重要性,自觉自愿地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就是空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