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借东桑西移 云南陆良蚕桑“破茧成蝶”


http://www.texnet.com.cn  2011-09-09 14:24:31  来源:生活新报 收藏
华兴纱管
生意社09月09日讯

  在云南陆良,仅是制作销售丝绵被的就有5000多户。但这只是陆良蚕桑产业的冰山一角,实际上,从事栽桑养蚕的农民已经达到了15万人,每年从云南省出口的生丝,有80%来自这里一个叫“千佛”的品牌。然而,发展了40年的蚕桑产业如今面临着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构、市场混乱等种种问题的困扰。好在令人欣慰的是,陆良蚕桑产业的发展如今已经逐渐走上了产业化道路。

  留守妇女养蚕致富

  8月17日,陆良县板桥镇芦旗堡村迎来了一场久违的甘霖,这让蚕农张翠娥有些兴奋,她家有6亩多农田,其中4.5亩种的是桑树,因为一直没下雨,桑树都渴了很久。

  张翠娥开始种桑养蚕起码是在20多年前,那时她还没出嫁。婚后,张翠娥夫妇种过一段时间烤烟,起初还不错,但到后来一年只能挣五六千块钱,夫妇俩对此也就没有多大兴趣了。10年前,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张翠娥一家又开始种桑养蚕,由于政策的变化,这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最初,张翠娥夫妇栽种了3亩多桑树,养了两张蚕(一张蚕产蚕40公斤左右),收入了七八百元。第二年,张翠娥养了三四张蚕,收益渐渐高了起来。到第三年,仅养蚕的收入已经达到了2万多元。

  “蚕浑身都是宝。”张翠娥说,目前蚕沙(粪)能卖到7角到8角一斤,蚕茧能卖30元/公斤,春蚕能卖到40元,桑条也能卖到造纸厂。

  张翠娥的丈夫农闲时会出门打工,养蚕主要由张翠娥一人承担,陆良一年能养四季蚕,即春蚕、夏蚕、正秋蚕、晚秋蚕。张翠娥最忙的时候,就是大蚕期时,此时蚕生长最快,吃桑叶也最多,张翠娥每天差不多要采集四五百公斤的桑叶。

  尽管如此,每季蚕张翠娥最多只用忙8天,一年下来,忙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月。

  万亩桑园串起产业链

  张翠娥的桑田只是板桥镇“万亩连片桑园”中很小的一部分,陆良坝子是云南省第一大坝子,平均海拔184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旱,秋凉湿润,土层深厚肥沃,光、热、水资源充沛。陆良号称“滇东粮仓”,这里也适合种桑养蚕,因四季养蚕均可饲养多丝量品种,加上生产的蚕茧茧形大、茧色白、茧丝长、解舒率高,质量达到了全国一流,被国内外专家称之为“是一块栽桑养蚕不可多得的宜桑宝地”。

  板桥镇的万亩连片桑园覆盖了该镇5个村委会,具有11400亩的连片种植规模,涉及农户4900余户,2009年被定为曲靖市蚕桑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2010年,万亩连片桑园区域养蚕38000张,产茧1440吨,产值达4700多万元,加上蚕沙、桑条收入,综合效益近5000万元,占全镇蚕桑综合收益的63%,平均亩桑综合效益达4300元。

  截至2010年,陆良有13万亩桑园,年养蚕28万张,产鲜茧8500吨,实现农业综合产值3.5亿元,形成了栽桑养蚕、蚕种生产、蚕茧收烘、缫丝织绸、桑条蚕沙综合利用的特色产业,产业带动了6个乡镇65个村委会,惠及5万户15万农民。

  陆良县蚕桑站站长介绍,陆良蚕桑产业从1964年开始起步,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才走到了今天。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外向经济有50%来自蚕丝绸,从陆良生产出来的蚕茧,几乎都出口日本,那时陆良的蚕桑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种植面积约8000亩。

  从1980年到1985年,陆良蚕桑经历了一个比较痛苦的时期,由于分田到户,农民对于是否保留蚕桑争议很大,部分农民开始毁桑。陆良县委县政府通过调查研究,最终决定以户为单位,实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即承包的方式。到1985年,陆良蚕桑种植面积达到了12000亩。

  1985年到1998年,是陆良蚕桑稳定发展时期。1998年,陆良的桑树种植面积达到了50000亩,集中在30余个村委会,其中面积最大的达到了4000-5000亩。

  1998年至今,在陆良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宣传下,陆良蚕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产业规模。

  产业的发展也延长了产业链。陆良县每年8500吨蚕茧的原料茧产量,为云南新千佛茧丝绸公司每年提供近900吨生丝的工业产量,创造出近2.5亿元的产值;利用桑条制浆,陆良银河纸业有限公司成为云南省重点制浆造纸企业之一,造纸规模位居全省第一,拥有制浆造纸生产能力15万吨,年可消耗桑条8万吨;从事蚕沙深加工的陆良县广通叶绿素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年回收处理蚕沙1万余吨,生产天然叶绿素400吨左右。陆良现已逐步形成蚕桑生产、蚕种制售、蚕茧收烘、茧丝加工、产品销售、桑条加工、蚕沙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

  难题市场混乱的桎梏

  1998年,陆良县丝绸厂通过对蚕丝绸行业的重组,组建了云南千佛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尽管此时企业仍在不断壮大,缫丝、织绸、印染、服装、绢纺等都开始发展,但是企业重组的背景并不容乐观。1995年,陆良的丝厂新增了四家,到1998年,各种丝绸加工企业急剧增加,这种盲目扩大导致原料供应不足,各企业开始抢购原料,没过多久,多数企业因无力经营相继倒闭,云南千佛在竞争中生存了下来。

  千佛在上世纪80年代就逐渐树立起了叫响云南省的品牌—千佛牌丝绵被,尽管长期以来由于推销不够,丝绵被主要在云南省内销售,但是在省内外都形成了一定认可度,特别是在昆明,各大商场都有千佛牌丝绵被的身影。

  2009年,陆良县宏国工贸集团有限公司依法竞拍获得云南千佛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产权,注册成立云南新千佛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680万元,固定资产5500万元,流动资产3500万元,顺利完成国营企业改制工作,成为陆良蚕桑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如今的千佛已经发展到4个分厂。

  面对市场经济,陆良蚕桑生产工作有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蚕种、蚕茧没有具体的生产收购办法,在管理力度上缺乏可操作性,导致陆良县蚕茧、蚕种经营市场混乱,茧质下降,各种蚕病不断暴发,技术部门培训难度加大,影响了各级部门发展蚕桑的动力和信心;二是外部形势严峻,近年来,由于蚕茧市场大起大落,2007年以来,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蚕茧市场连续两年持续低迷,又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蚕茧外贸出口受阻,茧价下跌,出现挖桑、毁桑苗头,而到2010年,蚕茧市场价格暴涨,企业经营压力大,乡镇、村委会部分领导、干部又缺乏发展蚕桑的信心,农民也担心利益难保障;三是科技人员积极性不高,源于科技投入不高,蚕茧收购市场导向蚕农只求产量不求质量,技术难以普及推广,机制不活,对科技人员激励不足;四是蚕农生产能力参差不齐,亩桑蚕茧产量高的达200公斤,低的正常生产状况下只有50公斤,整体养蚕科技水平与江苏浙江等地相比相差甚远;五是农业蚕桑生产基础设施薄弱,低产桑园面积较大,亩产茧不高,综合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六是产业体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企业承载的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增收、维护产业整体发展等社会责任较重。

  此外,蚕种生产经营上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近几年来,由于生产材料上涨,人工成本提高,导致蚕种生产成本增加,蚕种生产经营处于无利甚至亏本状态;2006年,农业部出台了《蚕种管理办法》,但陆良蚕种生产管理和经营市场仍然混乱,种场间竞相降价的恶性竞争,也有种贩乘机而入哄抬物价,蚕种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现象严重,蚕种生产经营者和蚕农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已成为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瓶颈”;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构,目前各蚕种场仍各行其是,对进一步发展蚕桑产业存在着较大隐患。

  模式“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

  1998年,云南千佛茧丝绸集团公司建立后,集开拓市场、指导生产、深化加工、综合服务、集中管理于一体,极大地带动了农户栽桑养蚕的积极性。2005年又成立了陆良县蚕桑协会,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分会)+农户(会员)”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千佛改制后,为了便于产业管理,陆良县蚕桑管理局也成立了。

  仅在“十五”期间,陆良县就投入资金3500万元,发展新桑面积2万多亩,改造低产桑园15000亩,鲜茧生产量增加1600吨,并且多年来每年举办各种培训班40多期,培训蚕农和有关人员6000多人次,培养了大批栽桑养蚕能手和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村组干部,还投入近千万元用于病虫害防治、小蚕炕房建设等新技术,并加强技改力度,实施自动缫丝技术改造。

  “千佛”牌生丝的年产量、出口量都占到了云南省的80%以上,获得国家及云南省的多项荣誉,产品也远销欧美、日本、俄罗斯、韩国、印度等地。近年来,企业加快技改步伐,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提高职工操作技术水平,加大高品位生丝生产力度,提升产品知名度,巩固了生丝和丝绵被等产品在省内的名牌地位,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强化蚕茧分级(分类)采摘、分级收购、分级储存、分级营销工作,巩固提升了蚕茧质量,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在招商引资上,云南千佛茧丝绸集团在资金紧缺、运营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对所属分厂实行经营权下放,提高分厂经营的灵活性和自主性,通过横向联合、大力招商引资,吸引了山东、浙江、河南、江苏、昆明的客商共同参与生产经营管理,引进新的管理方法和工艺技术,恢复了工业加工企业的正常生产。同时,陆良还推动了桑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的实施,每年为云南银河纸业有限公司提供近8万吨桑条作为造纸原料,为化工企业提供一万多吨蚕沙作为提炼糊状叶绿素的原料。

  据陆良县蚕桑管理局局长介绍,工业企业引进陆良的作用,就是可以进行床上用品、睡衣、睡毯、服装等多个产品的加工生产,而且龙头企业的存在,农户的信心会坚定下来,企业缴纳风险金,市场低迷时补偿农户,市场做大做强时,要给农户分利。

  承接“十二五”末实现年蚕桑工农业产值15亿

  陆良蚕桑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个很好的机遇,即“东桑西移”的格局已经形成。陆良为抓住机遇,加快蚕桑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品质,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强有力的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并制定了符合县情的总体发展规划,出台了相关发展政策和措施,县乡镇村相应成立了蚕桑组织,落实了主抓人员和技术员,层层宣传动员,层层落实责任;制定下发了相应奖惩制度,从建立发展基金、优先解决蚕桑建设用地、奖惩范围及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为蚕桑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政策保障,全县上下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亲自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抓的良好工作体系。

  在陆良县“十二五”规划中,到2015年,改造中低产桑园6万亩、新植桑园3万亩,全县优质桑园面积达15万亩;年产鲜茧1.5万吨,带动农户6万户,实现农户蚕茧现金收益6亿元;桑条产量12万吨,产值3000万元;蚕沙产量1.5万吨,产值2000万元;桑园冬春套种蔬菜等矮科经济作物8万亩,产值8000万元;蚕种生产能力达50万张,桑蚕优质原种生产示范基地年生产能力达1万张,实现年销售额2000万元;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5亿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争取“十二五”末实现年蚕桑工农业产值15亿元。

  陆良县蚕桑管理局局长表示,陆良蚕桑产业大有作为的原因在于,这个产业已经具有农业和商业基础,具备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目前蚕农达到15万人,占陆良县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而且桑叶种植面积只占全省的10%,蚕茧产量却达到了全省的25%。如今,蚕桑产业不仅成为富民产业,也是朝阳产业。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云南茧丝  蚕茧  蚕桑业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