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哲谈“2011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
生意社9月14日讯 记者:不知不觉,2011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已经走过了12年的历程,可以说是春华秋实、可圈可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赛是中国纺织面料从幕后走向前台,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纺织产业链不断优化和整合的一个缩影,作为大赛主办机构的负责人,您对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的角色定位怎么看?
孙瑞哲:如果简单归纳一下,可以说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走过了为本身而赛,和为产业而赛的两个阶段,这个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自发到自觉的探索过程,也是与产业发展脉搏共振的过程,大赛在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条中,起到的是“纽带”的作用,在十余年的运作中,我们慢慢体会到大赛真正的价值是倡导一种集成创新,因为面对今后的市场需求,行业企业要想保证快速反应能力,必须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外界资源进行创新。在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条中,大赛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纽带作用,通过“面料设计”这个特殊的媒质,巧妙地把上下游的目光聚焦在一起,从而起到优势互补、资源对接、价值共赢的产业链整合推手的作用。
记者:一个原本关注度不算太高甚至可以说偏冷的专业大赛,能够历经12年风雨而依然充满活力,成为业界翘首以盼、颇有口碑的赛事,甚至有媒体称之为“纺织行业设计的风向标”,您觉得这种蓬勃的活力之源在哪里?
孙瑞哲:中国古人有一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说,任何一件事,善始者易,但能一以贯之的极少,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之所以坚持到今天并且渐入佳境,并不是偶然的。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能够风行十年,源于始终站立于时代和产业的潮头,在大赛创立的前一年,也就是1999年的中国国际纺织品博览会上,当时的国家纺织工业局提出了以面料为突破口,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出口服装面料的自给率由40%左右提高到65%以上,顶替进口面料30亿元。可以说,这给大赛指明了方向。大赛可以说应运而生,乘势而起,自举办之日起,大赛就以促进产品创新为宗旨,鼓励以市场为导向的纺织面料及花样产品的设计和创新,倡导将流行趋势研究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与应用,有效、快速地完成研发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同时,把发掘人才、培养人才作为另一项重要使命。
如果把大赛比作一座桥梁,它一头牵着纺织产业调整升级的迫切需求,一头牵着社会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期待,一言以蔽之,产业和市场是大赛的活力之源,产业兴,大赛兴;市场兴,大赛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