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批美增发货币:增大全球通胀压力
记者:那么您对“二次衰退”的整体判断是什么?
张晓强:从我个人来看,我认为国际社会通过加大协调和共同努力,措施得当,是可以避免“二次探底”的。
记者:您刚才也说到了美国的问题。大家现在都比较关注QE3(第三次量化宽松),是否会推出?如果推出的话对中国会有什么影响?尤其是在现在物价高企的情况下?
张晓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不久前宣布美国的低利率至少保持到2013年。最近大家都很关心,近期美联储是否会推出QE3。但是到目前为止,美联储还没有宣布推出QE3。所以,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个假设。在QE2推出后,大家确实看到了它所造成流动性过剩。大家看到美国通过增发货币,为解决自己的经济困难发挥了作用。但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的发行国,美国这样做增加了全球的流动性,使得全球通胀压力增大。这是从QE2以来,客观上我们已经看到的。因此,如果美国继续实施QE3,会造成全球通胀压力的进一步加大。今天的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已经讲到了,当前的通胀问题对很多国家来说压力都比较大,无论是新兴经济体还是发达国家,当然也包括我们中国。所以我们说要把管理好通胀预期放在优先位置。如果美元进一步贬值,因为世界主要大宗商品基本上是以美元计价的,所以大宗商品的价格在中期内会上升,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此外,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发行国,这种做法会使持有美国国债的国家的资产实际购买力下降。这些都是需要高度关注的。
记者:8月份我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数字终于下降了一点儿。您怎么看未来几个月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物价走势?您觉得价格调控的有利因素有哪些?不利因素又有哪些?
张晓强:大家经常提到“拐点”的问题。现在,至少从统计数据来看,终于出现了这个“拐点”。我国8月份的CPI同比上涨了6.2%,而7月份同比增长了6.5%,这个两个数字相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从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来看,我认为能够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从基数看,去年下半年物价上涨趋势很明显,相对今年来说,CPI的基数就高了。
价格调控的有利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次的物价上涨,食品类价格贡献最多。食品类价格以粮价为基础,所以我们常说“粮价是百价之基”。除了粮食本身,禽蛋肉奶这些大量依靠饲料生产的产品,也都离不开粮食。今年,夏粮丰收了。全国粮食完全有可能再创历史新高,实现第8个大丰收年。据有关部门估产,有可能全国粮食总产量超过5.6亿吨,增产3%左右。粮食丰收,供给增加,对于保障供应和稳定价格会发挥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第二个有利条件是,温家宝总理也讲到,我国今年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后,央行在信贷的总量上把握了稳健的方针,使得流动性过剩问题得到缓解。这也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第三,我们正在多个领域深化改革。通过这种深化改革,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上减少通胀压力。比如,国务院办公厅8月2日正式公布了《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媒体把这个意见称为物流业的“国八条”。按照上述“国八条”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部正在对收费公路进行清理、整顿。把不合理的、过高的物流成本降下来。这说明国家正通过多种方式,降低物流流通环节的过高成本,使得物价水平不至于上涨过快。
说到不利因素,应该承认,一方面,促成通货膨胀的流动性过剩、输入性通胀等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发展的成果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在致辞中总理也谈到,在“十二五”期间,力争使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所以相应的,人工成本就会不断增加。同时我们会更加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更加重视集约利用土地,这使得我们的一些要素成本也有上升压力。这些都增加了我们管理通胀预期的难度。
记者:国家发展改革委之前公布的今年的通胀管理目标是4%。请问,从当前形势来看,您认为这个目标有没有可能调整?如果调整的话,会调整到什么程度?
张晓强:首先要说明的是,4%的目标是今年全国人大审议批准的目标。但这是一个预期性的目标。文字就是“4%左右”这样的表述。当然,按照现在的趋势,今年前8个月的平均CPI同比增长了5.4%。这样看,全年的数字可能要到“右”了。具体“右”到什么程度,我还不好说。
记者: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会出现调整?
张晓强:我没有这样的理解。昨天晚上,温家宝总理宴请了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教授夫妇和世界经济论坛工商理事会的几位著名人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也参加了宴会。这个晚餐会实际上是一个深入的交流会。会上,总理依然向施瓦布教授和国际商业领袖介绍了我们仍然把通胀预期管理放在宏观调控的优先地位。
记者:刚才温家宝总理在致辞中提到了我国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请问我们目前的推进进度如何?这样的规划对于很多外资企业来说意味着怎样的机会?
张晓强:今天,总理的致辞中提到了“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当前阶段我国确定了7个重点领域。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的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会同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抓紧编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这是需经过国务院审批的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目前,这个规划已经经过了起草、征求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地方意见以及专家论证的阶段。在几个有关部门进一步会签之后,我们争取在9月内正式提请国务院审议。在国务院审议、修改完善、批准之后及时发布这一规划,来指导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个规划是一个行动纲领、路线图。还需要很多具体的工作措施和安排。比如说要通过组织实施一些重大的引导、示范工程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再比如,国务院的《决定》当中,明确了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经过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的共同研究,经国务院批准,专项资金已经设立。我们将按《决定》的要求,用专项资金支持一些关键技术的开发,重大的示范、引导工程,从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是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但是政府也要有所作为,发挥应有的作用。
记者:您认为哪些产业有可能成为全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张晓强:应该说,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产业基础、技术创新的特长也是不同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找出全球共性的东西可能有一定难度。但我认为,有几个领域可能是全球都比较关注,都认为前景很好的。一个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再一个是新能源,这与应对气候变化,解决能源安全密切相关。国际社会上,很多国家对于新能源都非常重视。还有一个就是生物技术。包括美国、欧盟、日本、韩国这些发达经济体和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对于生物医药、先进生物技术促进农业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努力。我个人认为,至少在上述三个领域里,共性比较多。
记者:这些共性是否说明企业在这几个领域机会更多一些?
张晓强:确实是这样。因为在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候,有些国家直接把它们称为“寻找新的增长点”。总结危机的经验,要避免过度的金融虚拟化,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实体经济,比如美国就提出了“重振制造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确实具有时代的特征。一方面它注重新产业、实体经济,但又不是传统的工业化。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它是一种信息技术,既包括软件也包括硬件,是一种“软硬结合”的发展。这种发展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相应的,也增加了就业。又比如,新能源,本身的发展需要相关的装备制造、智能电网的配合发展、需要多种新技术的应用。所以说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面宽,产业链长,为不同的产业和各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记者:本次夏季达沃斯论坛选择了“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作为主题。您认为论坛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主题?对于中国来说,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又是什么?人们常说“知易行难”,您认为难处在哪里?
张晓强: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教授在刚才的致辞中也讲到,这次的主题的选择实际上是体现了要通过大家的努力,实现经济强劲的可持续增长。温家宝总理的致辞也强调了我们要在“十二五”期间,有这样多的“坚持”:坚持扩大内需、坚持重视科技创新、坚持重视教育、坚持惠及民生、坚持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等等,这些都是体现了要使增长的质量更好。
至于困难,我们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进程中,一方面还有许多体制、机制的制约因素。总理刚才讲到了我们要深化改革,包括财税、金融、资源产品价格等等。也谈到了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焕发科技的活力,解决好科技和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客观存在的挑战。另一方面,我们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都是很严峻的挑战。所以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总理专门提到了我国“十二五”规划指标中有单位GDP能耗到2015年要比2010年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比2010年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要分别降低8%—10%。而且,这些都是约束性指标,而GDP指标只是个预期性的,这充分体现了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