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穆:三大变化将对纺织业产生重大影响
数量与质量并重
记者:原料紧缺问题已经引起业内高度关注,“十二五”规划中也多有涉及。您认为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姚穆:在天然纤维方面,要把握不与粮食争地这一根本原则,尽量减少耕地使用面积,可以用盐碱地、荒滩地、山坡地。化纤行业则要利用海洋、森林、农副废弃产品等广阔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可再生、可循环、可降解、对环境友好的生物质资源,同时加大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
此外,开发原料用量少、附加值高、品牌效应明显的产品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以山东鲁泰为例,企业自己种植棉花生产出300英支(508公支)的棉纱,再做成衬衣出口,售价极高。而这样的3000多件衬衫用棉量仅1吨,既创造了高利润,又减少了资源耗用量,而且能够与大幅上涨的劳动力成本相适应。
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考虑到纺织行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在服装、家用领域,我们必须逐步放弃低档产品生产,向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转移,转而研发高档产品;在产业用领域,则要尽全力挤进世界生产消费大国行列。
记者:您曾经提到,纺织原料尤其是天然纤维质量下降是应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
姚穆:的确。以往之所以原料数量与质量矛盾不突出,是因为前提是以低端纺织品为对象。今后我们要用更少的原料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这个矛盾将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高纺织原料的品质,而不仅是产量。
产业用纺织品要甘当配角
记者:产业用纺织品是行业新增长极这一观点,已成为业界共识。但产业用纺织品多学科交叉、多领域融合,如何令其发展得更为顺利?
姚穆:产业用纺织品需要多种原料、多种技术的复合,其应用领域、使用环境千差万别,因此开发最终产品必须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还要针对各类需求开发新纤维品种,新纺织加工工艺、设备,开发一系列检测技术和仪器,建立一系列新标准。
在政府主导下,纺织产业要甘当配角,将最终用户的有关机关和单位推到主导位置,联合开发,为后道工序服务,形成完整产业链和最终产品市场。比如在解决西电东输扩容的问题上,为了不占用新的土地资源,我们以电力部门为主,应用纺织新技术,在输电电缆中间层使用碳纤维,用玄武岩纤维作绝缘层,外层将铜导线改为铝导线,最终使导电电缆的输电量由1000安培增加至2000安培,直径由48mm减至28mm,电磁辐射还明显下降。
产业用纺织品的广阔发展前景毋庸置疑。联合国曾发布预测,世界钢铁材料加工量2050年将降至1980年的50%,数量减少部分主要通过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替代。随着高性能材料研发投资成本的收回,加上装备技术进步使综合成本进一步下降,产品性能继续提高,其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
废旧资源回用须长期宣传
记者:在纺织废旧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国内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产品档次,尤其是消费理念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应该如何改善?
姚穆:发达国家通过10多年的社会宣传教育,才使人们意识到循环再生的重要意义,人们愿意花高于原生产品的价格,购买低于原生产品质量的再生产品,以保护地球环境,并以此为荣。这不是朝夕之事,国内差距还很明显,需要长期进行宣传教育。
记者:您对今年首次召开的学术年会有哪些期待?
姚穆:前面所涉及行业发展的种种问题与困惑,都可以在本届学术年会上进行探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年会将设立纺织学术大奖,同时表彰一批纺织学术带头人尤其是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引导行业注重基础理论研究。随着世界纺织工业大量向中国转移,其他国家已经失去了基础理论研究的动力和能力,许多昔日纺织强国已经关停掉高等院校的纺织相关专业,以往世界纺织高水平杂志也由490多种锐减到16种。作为纺织大国,中国理应承担起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