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化”模式实现化纤质的提升
生意社10月13日讯 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在寻找重新拉动经济繁荣的新产业和发展方式。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现代材料科学、精密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化技术等通用技术发展迅速,为改造传统化纤工艺、装备和提升自动化控制水平等提供了技术支撑。特别是生物质纤维及生化原料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化石资源不足,是实现纤维生产过程全生物质、全生化法的主要途径。
面对未来发展的机遇,世界化纤强国都在跃跃欲试,力图抢占未来纤维领域的制高点。传统化纤强国日本在充分分析了人口增长情况的基础上认为,世界纤维消费将持续增长,特别是中国消费增长可能超过纤维产能的增长。未来要关注开拓新的纤维应用领域,并注意解决环境问题。
韩国化纤业虽然总体规模有所下降,但正在力求通过高质量产品提升竞争力。特别是2007年以来,韩国纤维产业研发了5000多个新产品并推向市场。他们正在通过上下游合作,扩大化纤应用领域,并与时尚产业融合,提高化纤市场份额。
欧盟更是通过采用高技术、新工艺减少排放,扩大资源利用等手段巩固化纤的优势地位。他们认为化纤是非常有前途的产业,未来市场空间很大。
这些国家和地区普遍看好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潜力,认为未来世界化纤产业发展的重心将进一步向中国转移,这是个持续进行的趋势。
在刚刚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上,《2011~2015年:中国化纤行业发展规划研究》正式公布。《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土地资源有限,粮棉争地、城乡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棉花等天然纤维增长受到制约,纤维消费量的增长主要依靠化纤的增长来支撑,今后化纤将长期承担最主要纺织原料的地位,持续发展空间较大。
立足差异化实现质的提升
“十二五”期间,化纤产量将从“十一五”的年平均增速13.2%大幅下降到5.8%,产值年均增长8.7%,远远高于产量的增长,差别化率从“十一五”的46%将提高到60%。这足以说明“十二五”期间,化纤工业发展将立足于走差异化道路的决心。
随着全球化纤生产进一步向中国转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化纤生产国,中国化纤产量占据全球总量的60%以上,传统发达生产国家和地区的产能不断萎缩,其新产品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明显不足。但日本、韩国、美国,以及欧洲地区在高性能纤维及生物质材料领域已成为全球高新技术纤维及生物质工程技术的领先者和垄断者,他们也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资源整合以进一步强化这种优势。中国化纤工业的发展正从量的增长转向品质的提高,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已成为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主旋律。
化纤产量的增长是业内人士颇为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化纤产量将达到4100万吨,相比2010年新增产量1000多万吨,年均增长5.8%;化纤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比例由“十一五”末的70%上升到76%左右。实际上,从今年上半年化纤产量看,同比增长了15.3%。因此,中国化纤协会会长端小平认为,“‘十二五’末达到4100万吨没有问题。”
不过,近年来针对中国化纤产量增长的问题,国外却议论纷纷,一些国家担心中国产能的扩张会导致产业失衡。在端小平看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实际上,中国化纤发展始终是立足于满足内需,进出口额一直不到总产值的5%。端小平更是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回应外界的质疑,2001年在他担任协会秘书长时,中国化纤产量只有840万吨,这个产量已经开始受到外界的非议,在去年担任会长的时候,中国化纤产量已经达到3100万吨,“如果当时我们不再发展了,中国化纤的需求哪个国家能供应我们?”
“虽然我们有量的增长,但我们未来不看重量的增长。”端小平以“十二五”规划中的一系列数字诠释这个观点。
“十二五”期间,化纤产量将从“十一五”的年平均增速13.2%大幅下降到5.8%,产值年均增长8.7%,远远高于产量的增长,差别化率将从46%提高到60%。这足以说明“十二五”期间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将立足于走差异化道路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