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县蚕桑产业助10万农民增收致富
地处川滇交界的高县,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蚕桑已经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连续4年来蚕茧年产量达10万担以上,农民年售茧收入一亿元以上。今年高县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科技养蚕水平,春、夏季蚕茧产量3069529公斤,农民售茧收入1.19亿元。
近日,记者在高县庆符镇蚕茧站看到,售茧农民车水马龙,白花花的蚕茧堆放在站内,随即被送上了烘烤平台。刚卖了蚕茧正在数钱的水鸭村7社农民龙义辉告诉记者:“养蚕是我家主要经济收入,我家全年养蚕人均收入2000多元,村里其他村民养蚕收入比我高的,还有很多。”
建设高效循环蚕桑产业带
为了加快推进宜宾市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建设高效特色产业基地,从今年起,宜宾市统筹规划协调,整合资源,通过3-5年,倾力打造10万亩高效循环蚕桑产业带。按照“把蚕桑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带动全市蚕桑茧丝绸产业发展,推动打造蚕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围绕“桑蚕种茧丝绸主产业良性循环发展、桑蚕茧附产物循环开发利用和蚕桑废弃物生态循环”三大循环开发为主要内容的“丘陵山区10万亩循环蚕桑产业带”。把宜宾市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桑蚕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的循环产业示范基地。
宜宾市10万亩蚕桑产业带主要分布在高县和珙县,涉及到高县的4个乡镇24个村。高县现有优质桑园5万亩,年发种15万张,产茧10万担以上,今年预计蚕桑综合产值达到4亿元。为配合蚕桑产业带打造,高县筹集资金2170万元,将在2013年前建成“一步成园”桑园7000亩;改良桑园2万亩,确保良桑化程度达90%以上;新建标准小蚕共育室90间,改建300间,实现100%小蚕共育;新建室外大蚕房(棚)1000间,实现省力化养蚕面达100%;建桑、蚕病虫害预测预报点4个,组建200支消毒队伍,实现桑、蚕病虫害统防统治面90%以上;新推广纸板方格蔟60万片,确保使用面达100%;实现桑园间(套、轮)种3万亩,种植桑枝蚕沙食用菌100万袋。
“科技养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学栽桑、科学养蚕让我家走上了致富道路。”高县庆符镇水鸭村养蚕大户单守余说,他家每年养蚕收入几万元,靠的就是科学养蚕。几年前,单守余与多数蚕农一样,只有面积不到1亩的零星“四边”桑,每年养蚕收入1000多元。最近两年来,单守余在蚕技员的指导下,开始成规模的栽桑养蚕,并逐渐掌握了科学养蚕技术,养蚕效益一年更比一年好,靠科学养蚕修起了3层的新楼房,购置了家电和现代家具,还购买了一辆汽车搞运输,年收入近10万元,是栽桑养蚕让他家增收致富。
公司+基地+协会+蚕农
目前,高县蚕桑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全县有3万多农户、10余万农民从事蚕桑生产。在蚕桑生产实践中,高县立华蚕茧公司已成为蚕业龙头企业,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协会(合作社)+蚕农”的发展模式,以现代组织形式经营特色农业,蚕茧实行合同订购包销,收购蚕茧不打“白条”。
高县有300多名蚕技服务人员,常年为蚕农开展各种技术培训,为蚕农提供养蚕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有龙头企业做“靠山”,科技队伍做“后盾”,高县广大蚕农深感栽桑养蚕有保障,发展蚕桑产业大有希望。
高县用抓工业的理念来抓农业,紧扣“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四个重点,走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之路。目前以山区茶叶经济带、浅丘平坝蚕桑经济带、河谷竹业经济带为重点,大力构建特色鲜明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经济,依托立华蚕茧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发挥产业化企业龙头作用,发展订单农业,助农增收。加快推进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产业大县向产业强县迈进,今年蚕农综合收入实现4亿元,努力把高县创建为全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
巩固蚕桑科技示范园
科技养蚕,科学示范很关键。由高县立华蚕茧公司投资100多万元,在高县罗场镇马店村打造的“蚕桑科技示范园”有桑园53亩、专用蚕房1000多平方米,具备年养蚕250张,产值10多万元的生产能力。科技示范园通过推广应用农村适用的小蚕共育化、大蚕省力化、纸板方格化、消毒专业化、“一步成园”栽桑和蚕桑综合立体开发等栽桑养蚕技术的推广应用,在蚕业产业化科技运用中起到了以点带面、榜样示范作用,带动了广大农民科学养蚕,增加养蚕收入。示范园单张养蚕增产3-5公斤,其示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被宜宾市政府命名为“宜宾市蚕桑科技示范园”。为此,高县进一步加大投入,巩固示范园区,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