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养蚕达10批产量增加4倍有窍门
昨天早上4点30分,浙江新昌县梅渚镇宋家村村民张法娥和工友们就起床了,先给蚕室消毒,然后给蚕宝宝们喂食桑叶。
这是新昌县华兴桑业合作社今年新建的一个养蚕点,目前,2000平方米的蚕室里养有60张蚕(张,蚕种的计量单位,一张蚕相当于鲜茧产量为100担左右),这些蚕估计在一个多星期后“上山”结茧。这是合作社今年饲养的第10批蚕。
“规模化养蚕,有两个好处,一个是产量提高了,现在我们的产量是农户散养时期的5倍左右,还有一个是质量能够得到保证。”合作社负责人宋六华表示。
不过,对于宋家村大多数村民来说,合作社建起来的好处是让自己当上了“工人”,过上了月月领工资的日子。
最大的“员工”98岁了
“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这个合作社建得好啊。”昨天上午9点左右,记者到达宋家村合作社一个养蚕点时,村民宋法娟正在蚕室捡蚕茧。10月19日,这个养蚕点的蚕茧已经收获了,但依然剩下少部分蚕茧留在蚕床间,宋法娟和其他人就是在“捡漏”。
65岁的村民宋小云和老伴都是合作社的工人,自己在桑园忙活,老伴则负责养蚕,他们还跟合作社签订了劳动合同。“每个月收入在2500元左右,和老伴两人一年的收入也有4万。”对于这样的“打工”生活,老宋很满意。
在合作社转了一圈,记者发现,工人们基本都是五六十岁的村民。当记者问道哪个工人的年纪最大时,在整理蚕茧的王爱英告诉记者:“有一个98岁的老阿婆。”王阿姨表示,这个阿婆身体不错,会不时到合作社工作。
“今年我们已经养了1000多张蚕,产量还算不错。”在合作社办公室,记者见到了村民口中的“好老板”宋六华。
宋六华是宋家村人,回家乡建合作社之前一直做矿石生意,他回家乡投资的想法很朴素:看到旱地抛荒、传统的养蚕业没落觉得挺可惜,还有就是想给闲在家里的村民们“找点事情做”。
550亩的桑园很快建起了,蚕室也建好了,然后闲在家里的村民们被吸收进合作社成了工人。华兴桑业专业合作社成了我省第一家规模养蚕的合作社。
“以往村民自家养蚕一年也就养个三四批,去年,从4月份到10月份,合作社养了12批蚕,今年合作社养了10批蚕。”宋六华说,目前合作社有三个养蚕点,可以循环运作,一个蚕室养蚕,另一个蚕室里蚕已经上山了,第三个蚕室的蚕茧则到了收茧期。
给蚕室装上空调
在很多人印象中,养蚕是一件季节性很强的工作。华兴桑业专业合作社用给蚕室装空调的办法破题。这同时也是合作社一年能养10次蚕的秘诀。
“幼蚕期也就是蚕农们说的小蚕期,最佳的室温是27℃,我们就是利用空调维持这个温度的。”宋六华告诉记者,温度过低,小蚕的生长期就会延长,这对以后上山结茧也会造成影响。
做了4年合作社社长后,用宋六华的话说,如今的他,已经从养蚕业的“门外汉”成长为半个专家。
除了养蚕之外,合作社还会对蚕茧进行烘干加工,然后保存,等到市场价格高时再出售。“一般情况下,第二年春蚕开养前,蚕茧的价格相对会比较高一些,我们就在这个时候出手。”宋六华说,这样一来,合作社就可以调节风险。
“我们规划建1000亩桑园,希望二期工程能尽快上马。”宋六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