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浙江省农业厅:着力推进现代蚕业建设


http://www.texnet.com.cn  2011-10-26 08:39:17  来源: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 收藏
华兴纱管
生意社10月26日讯

  全国蚕桑生产座谈会经验交流材料

  抓创新促转型

  着力推进现代蚕业建设

  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

  浙江是我国蚕丝业的发源地之一,素以“丝绸之府”闻名中外。蚕桑产业是我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长期以来对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丝绸工业发展和出口创汇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我省蚕桑出现了调整的态势,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有所下降。但通过大力实施蚕桑西进和优化改造工程,有力地促进了我省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保持了全国前列的地位。2010年全省桑园面积103万亩,蚕茧产量6.4万吨,分别占全国的9%、10%,位居全国第4位;茧丝绸出口13.2亿美元,占全国的40%,位居第1。全省养蚕农户50多万户,蚕桑总产值28.6亿元,户均5700元,蚕桑仍然是我省重点产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茧丝价格创造了历史新高,农民栽桑养蚕积极性提升,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的“三增”好势头。预计全省饲养蚕种148万张,增长5.1%,蚕茧产量6.8万吨,增长6.3%,蚕桑总产值达到34亿元,增长18.9%,蚕桑发展总体形势看好。现将我省蚕桑产业情况及“十二五”发展思路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蚕桑产业发展成效与基本经验

  十一五期间,我省蚕桑产业围绕打造优质茧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在调整产区布局、加强基地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拓展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稳定巩固了生产基地。2003年以来,通过大力实施蚕桑西进与优化改造工程,调整产区布局,稳定了嘉湖老区,拓展了浙西新区。目前,嘉兴、湖州二市桑园面积59.4万亩,蚕茧产量4.0万吨,占全省比重63%,仍然是浙江蚕桑的主要产区;淳安、缙云等浙西8县蚕桑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桑园面积达到29.6万亩,蚕茧产量1.7万吨,占全省比重达到27%,比工程实施前提高了12个百分点,成为我省又一个重要的优质茧的生产基地,为全省蚕桑基地发展提供了示范和样板。同时,“十一五”期间蚕桑园区建设迅速发展,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升。到2010年,全省建成规模小区43.6万亩,占全省的42%,其中连片1000亩以上大型园区64个,面积达到10.9万亩。蚕茧产量10万担以上的基地县(市)4个,占全省的52%,24个万担以上的基地县(市)占全省的比重达到98%,规模化园区建设明显增强了稳产高产能力,提高了蚕茧产质量水平,促进了浙江蚕桑基础的稳定。

  2.创新了蚕茧收购体制机制。长期以来,体制机制滞后是制约蚕桑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瓶颈。“十一五”期间,我省重点产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出现了一些成功的典型。省政府十分重视蚕茧流通体制的改革,2009年,分管副省长亲自带队调研,并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了《关于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积极培育多元化的蚕茧收购主体、大力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推进以订单为纽带的产业化经营改革方向。分管副省长还亲自主持召开了全省蚕桑产业提升改造现场会,以全面推进蚕茧流通体制的改革。省政府的重视,政策上的鼓励,有力地促进了我省蚕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发挥,打破了蚕茧收购垄断格局,为蚕桑向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支撑。

  3.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与应用。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大力推广,到2010年,全省繁育农桑系列、强桑1号等新品种桑苗达6.1亿株,优良桑树新品种覆盖率达62%,比2005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菁松×皓月、秋丰×白玉等优质强健蚕品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以雄蚕、明丰×春玉、春华×秋实为代表的新一代蚕品种推广步伐加快。在新技术推广方面,以“十天养蚕法”、小蚕二回育、大蚕条桑育等为代表的省力化养新技术基本普及,杀虫灯、伐条消毒机械、优良蔟具等新设施推广应用前景良好,小蚕规模化共育、大棚养蚕等规模化饲养技术推广比例大幅提高。传统技术的提升,为蚕桑产质量提高注入了持久动力。

  4.拓展了资源的生态循环利用。近年来,蚕桑资源循环利用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既有效利用了资源,拓展了产业功能,又增加蚕农的收益。2010年,全省利用桑枝条发展食用菌2473万棒,桑园套种套养面积达到12.7万亩,果桑2.6万亩,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到3.7亿元。安吉县成功开发出“吨果吨条百公斤茧技术新模式”,通过种植果桑、采摘桑果、桑叶养蚕、桑枝条加工地板等,亩桑收入可达7000元以上;淳安县通过桑叶养蚕、桑枝产菇、菌糠作肥等循环利用模式,亩桑产值右可达8000元以上。蚕桑与食用菌、蔬菜、畜牧和木材加工等产业形成了良性互动和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了蚕桑产业附加值,为蚕桑效益提升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子。

  我省“十一五”蚕桑产业能够取得上述成效,主要得益于政府的重视,虽然蚕桑产业在浙江农业的比重逐年下降,但仍然被列为我省的优势农产品、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在具体业务工作上主要得益于:

  ——坚持规划引领。“十一五”期间,我省认真分析蚕桑产业面临的形势与存在的问题,根据省政府的要求,制订了蚕桑西进、优化改造、“十一五”发展等五个规划,确定了蚕桑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建设重点。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优化促稳定、以西进促发展,根据浙江特色,着力打造优质茧基地建设;在措施上,加大规模园区建设的投入,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着力破解发展瓶颈;在工作方法上,制订年度指导性计划,分解任务到市、县,并加大考核力度,着力推进规划的各项措施落实。在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转移加快双重因素制约的情况下,保持了全省蚕桑产业的基本稳定。

  ——坚持项目带动。“十一五”期间,我省利用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蚕桑优化改造、种子种苗等项目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005~2010年省级财政投入达到4000多万元,带动地方及企业投入近亿元。发展改造桑园20余万亩,配套建设了桑园道路、排灌水渠,建设小蚕规模共育室、大棚养蚕设施2.5万平方米,改造蚕种场11家,组建和规范合作社50家,推广蚕新品种60万张,极大地推进了蚕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优良新品种推广,推进了蚕桑社会化服务和合作社建设,建成的蚕桑园区为蚕桑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良好示范带动作用。

  ——坚持主体培育。“十一五”期间,我省把主体培育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一方面着力推进蚕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与规范化建设。到2010年,全省有蚕桑专业合作社159家,入社社员达到6.3万户,占总农户数13%,其中87家参与蚕茧收购服务,有9家成为省级示范性合作社。合作社已经成为我省推动蚕桑发展,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民闯市场的重要力量。如桐乡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府办〔2009〕105号文件精神,大力创办蚕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明显成效,近二年来全市创办8家蚕桑专业合作社,参与蚕茧收烘服务,收购茧量已占全市的三分之一以上。另一方面着力培育茧丝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化经营,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30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3家。这些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蚕农,实行“订单蚕业”、“二次反利”等惠农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如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长期以来实行“合同蚕业”,出台蚕茧收购保护价、基地发展扶持、蚕用物资补助等政策,大力推广“十天养蚕法”等新技术,为蚕农提供优质服务,蚕茧产量跃居全省第三位,蚕茧质量位居全省首位,蚕桑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

  ——坚持种业优先。根据《畜牧法》和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我省于2006年颁布并实施了《浙江省蚕种管理条例》,并制订了蚕种生产经营许可办法等九个配套实施文件,对蚕种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了准入资格的审批,蚕种的依法管理,促进了我省蚕种有序市场的形成。大力推进蚕种场改革改制,激发企业活力,目前已有60%以上生产企业完成了民营化、股份制改造;根据我省蚕种价格放开的实际,发挥蚕种业协会的作用,建立了种、茧价格挂钩的蚕种价格形成机制。为确保蚕种供应,2007年我省制订了《浙江省蚕种储备管理办法》,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储备制度,全省蚕种储备量达每年8万张。几年来,仅省级储备就收储一代杂交种20万张,其中动用了7.84万张,为4万余农户解决了用种困难,助农增收1亿多元。根据省政府“整合资源、强化基础、加强管理、确保供应”蚕种管理要求,着力推进蚕种生产资源整合,目前全省实际在制种的生产单位有一代杂交种20家,原种场3家,冷库1家,为促进蚕种业逐步走向规模化打下了基础。

  二、蚕桑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十二五”发展思路

  随着我国西部蚕桑产业的发展,以及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蚕桑产业稳定和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主要是:

  ——生产方式传统。蚕桑种养结合,具有劳动密集、生产场地要求高的特点。长期以来保持着传统的家庭生产方式,以手工操作为主,经营规模小;现代设施应用少,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得不到提高,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如果不能在规模化、机械化、省力化上突破,不能在效益上有一个大的提升,经济发达地区的蚕桑就走不出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产基础薄弱。近年来,我省虽然大力推进规模化园区建设,但全省仍有一半以上桑园零星分散,树龄老化,水利设施不配套,抗灾减灾能力弱。我省是全国重点蚕种生产基地,但与其他省份相比,生产基础却十分脆弱,设施陈旧,设备简陋,技术力量不足。近年来,生产量明显减少,一遇自然灾害,就会出现蚕种缺口,影响供应。

  ——科技进步缓慢。现行的主要蚕品种推广应用时间长,部分经济性状已有所退化;规模化、机械化、设施化生产技术滞后,对重大桑、蚕病虫害缺乏有效的药剂和防控技术,蚕茧质量快速检测缺少实用方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等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急需开发。

  “十二五”是我省农业推进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时期,也是浙江蚕桑稳定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必须针对蚕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着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调整思路与目标,采取有力措施,稳定蚕桑产业。浙江蚕桑产业“十二五”的主要发展思路与对策是:

  ——指导思想。围绕“打造优质茧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以现代蚕桑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机制、改造传统生产方式为重点,优化发展二大产区,实施五大工程,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保持在全国前列的地位。

  ——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省桑园面积稳定在100万亩,规模园区达到60%,蚕茧产量8万吨,优质茧率80%;蚕桑综合产值30亿元,蚕茧初加工产值20亿元,出口创汇18亿美元。

  ——主要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实施基地提升、主体培育、种业创新、科技突破和服务优化五大工程,切实推进蚕桑产业升级。

  1.基地提升工程。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调优嘉湖产区,发展浙西产区,改造浙中产区,形成以嘉湖、浙西二大产区为主,浙中产区为辅的产业格局。稳定、巩固500吨以上的重点基地县(市)25个,产量占全省的95%以上,其中2500吨以上8个,5000吨以上4个。提升基地园区化水平。按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求,加快老桑园、低产园更新改造,建设一批高标准现代蚕桑园区。计划新建现代蚕桑示范园区30个,面积10万亩以上;蚕桑精品园30个,面积1万亩以上,使全省园区化面积达到60%。

  2.主体培育工程。大力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建设,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做大做强,提高带动能力。全省蚕桑专业合作社数量从现有的150多家增加到200家,社员占总农户的比重由13%增加到30%,辐射带动农户数达到50%以上。通过组织、合作机制、服务、管理等方面,推进规范化合作社建设,规范化合作社从现有的20%提高到50%。在茧丝加工、蚕茧收购、种业和综合利用等领域,大力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省市县各级龙头企业数量从30家增加到50家,年销售额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20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力推广以订单为纽带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建立基地,签订订单,实行“保护价收购、二次返利”等政策,订单农户数从现有农户数的10%增加到30%。

  3.种业创新工程。加快蚕桑新品种研发。建设桑、蚕种质资源库,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并加以整理与利用。改良和保护现行推广的当家品种,以优质高产强健为目标,组织联合攻关,争取到2015年选育出2~3对符合产业要求的新品种应用于生产。同时,加快雄蚕和多用途蚕品种开发。桑品种重点选育抗冻、抗病桑树新品种。开展标准化种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整合现有蚕种生产规模,全省重点扶持2~3个原种、8~10个杂交种生产基地,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蚕种质量,确保优质蚕种供应;探索建立良种补贴制度,完善储备制度,加强蚕种检疫和质量检验体系建设。提升巩固海宁、桐乡两大湖桑苗产区,优质桑苗率达到90%以上,市场占有率达到80%,进一步发挥我省蚕桑种业优势。大力推广蚕桑新品种,优良蚕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其中明丰×春玉、春华×秋实等蚕新品种占50%以上,雄蚕品种达到10%以上;桑树农桑系列、育71-1、强桑1号等新品种推广比例上升到90%以上,进一步优化蚕桑品种结构。

  4.科技突破工程。加快科技研发。围绕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共性技术难题,加大研发力度,突破技术瓶颈。研发重点主要是规模化种养技术、蚕桑重大病虫防控与安全生产技术、蚕茧质量快速检测技术和蚕桑资源循环利用和深度开发等。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继续扩大推广小蚕共育、大蚕少回育、方格蔟等成熟适用先进技术。小蚕共育、大蚕少回育技术应用达到80%以上,方格蔟、塑料折蔟等优良蔟具使用率达到70%。积极拓展蚕桑新模式,推广桑枝食用菌、桑园养鸡、桑园套种、桑枝地板等蚕桑种养、加工利用模式。大力发展蚕丝被服加工业,打响浙江蚕丝被品牌,培育发展果桑产业,开发果汁、果酒系列饮品,挖掘蚕桑生态、休闲、文化功能。

  5.服务优化工程。大力推行社会化服务。在现代园区实行“四统一”(统一蚕桑品种、统一种养技术、统一蚕茧收烘、统一品牌销售)服务,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现代蚕桑园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统一订种率达到90%以上,病虫统防统治率80%。提高科技种养水平。加大蚕农和规模养殖户的培养,蚕农参训率从40%提高到80%,逐步提高规模种养大户比重。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健全,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配备到位,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推广体系。农技人员培训率达到100%。

  三、主要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蚕桑产业面临新的形势,建议:

  ——切实加强对蚕桑产业的重视与领导。在我国农业内部,蚕桑产业虽然比重不大,但桑蚕茧是我国在国际上具有主导地位的少数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75%,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稳定发展我国蚕桑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巩固茧丝绸国际地位,体现中国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部是蚕桑产业的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对蚕桑产业的重视与领导,把蚕桑作为我国特色优势产业来抓。当前,要尽快出台全国蚕桑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区域,并与今后政策扶持相衔接,通过规划来引导全国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与监管力度。鉴于茧丝市场行情大幅波动的实际,建议国家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加大运用厂丝储备制度调控茧丝市场,降低市场大幅波动对行业的影响。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控制缫丝加工能力过快增长,避免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和行业的大起大落。

  ——增加对蚕桑产业的扶持与投入。进入本世纪以来,经过两轮起伏的茧丝市场行情,蚕茧生产基地已大幅缩减,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有进一步下降的态势。“十一五”的实践充分说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关键是投入,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蚕桑产业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建议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将蚕桑列入部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项目,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桑园基础设施建设、养蚕设施配套、社会化服务;在种子种苗工程项目中,加大对蚕种场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蚕种场面貌,更新设备设施,保证优质蚕种供应。

  ——加大传统技术的更新与新产品研发力度。利用现有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部公益性科技项目,围绕种子种苗,省力化种养,机械、机具、设施,主要病虫防控,开展技术攻关,切实解决蚕桑产业劳动生产率低和集约化规模化难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开发蚕桑在生态环保、食品保健、化妆医药、生物材料等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浙江茧丝  茧丝  蚕桑业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