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四川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http://www.texnet.com.cn  2011-10-26 08:42:23  来源: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 收藏
华兴纱管
生意社10月26日讯

  【全国蚕桑生产座谈会经验交流材料】

  四川蚕桑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

  蚕桑产业是四川传统特色产业,是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定重点发展的“十大”特色效益农业产业之一。近年来,我省积极应对特大地震、特大干旱等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金融危机冲击,在全行业的艰苦努力下,全省蚕桑产业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现汇报如下:

  一、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全省养蚕农户120万户,桑园面积180万亩,发种205万张,产142万担。与“十一五”初期相比,桑园面积基本稳定,养蚕户数减少,户均规模逐渐扩大,发种量减少,单产逐年上升,全省蚕茧总量保持稳定。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我省蚕桑产业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经不再是全省出口创汇的骨干产业,也不再是全省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此,我省主动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加快产业布局调整。通过规划调整,政策引导,项目支持,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区集中,同时注重发挥地方政府在资金整合、目标考核、组织发动等方面的优势,推进产业布局调整。过去四川五大区域即攀西、川中、川北、川东、川南蚕区蚕桑分布比较均匀,随着产业布局调整力度加大,区域蚕桑产业发展发生了明显变化,初步形成较为集中、跨区域的攀西蚕区、川南蚕区和川中北蚕区,目前三大优势蚕区为全省蚕茧主产区,桑园面积占到全省总面积的60%,发种量、产茧量占全省比重提升到80%以上。

  二是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四川形成并主推了“桑树一步成园、病害统防统消、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上蔟优良化”主体技术路线,并上升为地方标准加以推广,提升了蚕桑技术水平。“十一五”初期四川全省单产30.4公斤/张,蚕茧质量处于较低水平,2010年全省平均单产提高到34公斤/张,桑树一步成园技术全面普及,共育户联农户的统防统消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全省小蚕共育比例达到70%,省力化蚕台饲育比例达到80%,方格簇推广比例达到80%以上,农民养蚕单产、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三是资源开发效益进一步提高。围绕桑和蚕两个资源,四川开展了桑园间作、桑园养禽、桑枝食用菌、桑椹开发、蚕沙利用、旅游文化等综合开发,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德昌县发展果桑,每亩实现增收3000元以上,并带动了桑椹加工产业的发展;宁南县在桑园内套种冬季马铃薯,每亩可实现增收3000元以上;珙县大力发展桑枝食用菌每亩桑园增收5000元以上;阆中蚕种场开发的桑椹保健醋、桑圣红酒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乐至县蚕沙叶绿素提取加工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带动了畜牧业发展;嘉陵区文峰镇通过打造“千年绸都第一坊”,大力发展蚕桑文化旅游,成为了全省农家乐旅游的一个知名品牌。

  四是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目前全省有89家缫丝企业,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市县级龙头企业有近40家,共建立各类蚕桑专业合作组织232个,有10家省级示范合作社。通过多年探索,“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初步形成,涌现出了宁南南丝路、高县立华、珙县智溢、自贡荣成、绵阳天虹、武胜安泰等一批带动能力强和带动实效显著的龙头企业,发展了一批如南部县兴盛、井研县丝源、邛崃市龙盛、宜宾临港南丝路等联结机制好的蚕桑专业合作社。过去单一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产业发展模式得以改变,更加灵活经营机制,为产业做大做强创造了条件。

  五是助农增收成效显著。在茧丝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的利好市场行情的刺激下,2010年全省蚕桑产业综合产值达40亿元,比上年净增6.8亿元,增长20.5%,全省农业人口人均增收7.11元,养蚕农户户均增收680元。凉山州蚕茧生产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元,宜宾市、南充市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5元以上。凉山州宁南县养蚕农户2.54万户,2010年蚕茧产量达到18万担,蚕农售茧收入近2亿元,茧丝相关产业销售收入5亿元,实现税利1亿元,蚕桑产业对当地财政的贡献率在50%以上。蚕桑产业为全省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春夏两季茧丝行情继续高位运行,蚕农积极性高涨。全省春茧产量达到2.25万吨,同比增长7.1%,蚕农售茧收入达到7.65亿元,同比增加2.15亿元,增幅39%。夏茧产量2.1万吨,同比增加8.8%,蚕农售茧收入达到6.51亿元,同比增加1.69亿元,增幅35%。秋季由于川南等地遭遇长达近两个月的高温干旱天气,发种量、产茧量减少,但与其他作物相比,蚕桑抗旱能力最强,成为干旱地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总体看,全年发种量、产茧量同比去年略有增加,收购价格前高后低,全年平均预计在30元/公斤,农民增产增收。

  我省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产品结构单一,抵御市场的能力弱,制约着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规模效益不突出,户营规模小,占县域经济的比重低,争取政策支持难度大。三是技术推广滞后,劳动强度较大,比较效益较低。四是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待完善,多数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专业合作社多数没有发挥统一服务的功能和作用。五是良繁体系基础脆弱,生产布局不尽合理,设备陈旧落后。

  二、“十二五”工作思路及目标

  “十二五”我省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路是,坚持把提升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做为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以科技为支撑,以法规为保障,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着力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实现由产业大省向产业强省的跨越。我们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全省达到桑园200万亩,养蚕250万盒,蚕茧8.5万吨,蚕桑综合产值50亿元。

  把推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工作重点,实现产业发展的六个转变,一是基地由零星分散向规模化转变,重点打造攀西山地50万亩、川南丘陵山区50万亩、川中北丘陵山区100万亩蚕桑产业带。二是户营规模由家庭副业向主业转变,重点培育以蚕桑产业为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来源的专业户和重点户。三是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注重农艺农机结合,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四是产品结构由单一蚕茧向多元化产品转变,注重蚕茧单产质量提升,注重桑果开发,注重桑枝的开发利用,提升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五是土地利用由单一蚕桑向立体农业转变,发展“桑—经”、“桑—粮”、“桑—禽”立体农业,推广“桑、蚕、粪、沼、菜”等种养加循环模式。六是经营机制由分散经营向组织化经营转变。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规范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组织化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能力。

  三、主要开展的工作

  一是启动新品种研发工作。按照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原则,利用直属蚕种场的技术力量,发挥品种审定的引导作用,今年已引进一对品种进行适应性改良,品种区域试验将为进一步推出我省主推品种奠定技术基础,力争尽快在强健性品种选育上取得突破。积极推动产业发展。

  二是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建立以直属蚕种场为核心的省级桑蚕新品种研发繁育基地,以县级蚕种场为骨干的蚕种繁育基地,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进一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立稳定安全原蚕基地,提高蚕种生产水平和质量。在产业发展核心区建设与基地发展向适应的小蚕和桑树种苗繁育场,形成省直属场、县级蚕种场、基地繁育场三级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以省蚕种质检站为中心,片区质检站为基础的蚕种检验检疫体系建设,完善检验设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检验手段,确保蚕种质量安全。

  三是大力推进产业带建设。以我省“千亿增收工程”实施为契机,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政策及资金优势,推动产业发展。目前,宜宾市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建设10万亩蚕桑循环经济产业带已在高县、珙县启动。凉山州30万亩生态高效蚕桑产业带建设在安宁河谷和金沙江流域开始建设。南充市“双百万工程”实施三年多来,已经在规模化发展、多元化开发、立体蚕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

  四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开展高效蚕桑生产技术研究,从优化区域布局、高水平规划蚕桑基地、突出解决省力化技术应用、拓展蚕桑产品多元化、桑园土地立体开发利用、提高组织化体制机制等方面开展技术研究,总结生产一线应用成果,结合科研新成果,力争尽快形成指导产业发展的一套技术体系,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利用阳光工程、农业产业科技入户、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乡镇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项目,培养懂技术的乡镇干部,培育懂技术会管理的蚕桑专业大户,不断提高蚕业科技水平,提高养蚕单产和质量,提高蚕农收入。

  五是加强信息引导。由我站主办的《四川蚕业》杂志、《四川蚕业》网站、《蜀蚕信息》已成为我省蚕业发展信息、技术、经验交流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宣传产业发展政策,通报茧丝市场行情,介绍典型经验,开展学术交流,为促进全省蚕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0年编辑出版《四川蚕业》杂志4期,发表科研论文140篇;《四川蚕业》网站做到了专人管理,实时更新,全年发布信息资料1000余篇;出版《蜀蚕信息》10期,发行3000余份。在《蚕业信息》、《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报》、《四川农业信息网》上发表蚕业信息多篇,在《四川农业快报》上刊发经验交流文章4篇。

  六是坚持依法行政。强化对蚕种生产、供应许可证持证单位的监管,严格依法行政,坚决制止违法行为,严厉打击损害蚕农利益的行为。进一步完善蚕种生产、供应许可管理办法,淘汰落后的蚕种产能,强化从业单位依法从业意识、强化为农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蚕业协会作用,大力推动行业诚信建设,规范会员行为,协调会员关系,建立完善自律机制,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四川蚕业健康有序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对品种选育推广的扶持力度。品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目前以桑为中心的产业化开发已经起步,以省力化为中心的新型生产方式逐步建立,建议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建立蚕桑品种区域性试验站,逐步形成适应不同用途和要求的品种体系,推动产业发展。

  二是加大对小蚕共育场建设的扶持力度。与蔬菜集中育苗场有着等同作用的小蚕共育,不仅解决了养蚕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化技术服务、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的载体。建议将小蚕共育场纳入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给予支持,突破蚕桑发展技术关键环节。

  三是加大对蚕桑产品多元化开发的扶持力度。产品单一是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建议对桑树的叶、果、枝三大产品开发给予扶持,逐步构建多元化产品体系,促进农民增收,提升产业竞争力。

  四是加大对标准化蚕桑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蚕桑产业在农作物中具有竞争优势,更能促进粮经协调发展,建议将蚕桑纳入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支持范围,带动产业发展。

  五是加大对蚕桑产业的管理力度。蚕桑产业既是农民增收产业,又是生态农业产业,更是民族文化产业。建议农业部加大管理力度,有声音、有动作、有气势,在农业部的领导下,我们一定积极争取政策,把产业发展搞好。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四川茧丝  茧丝  蚕桑业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