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丝绸外贸波折不断 内需成发展新方向


http://www.texnet.com.cn  2011-11-01 13:51:50  来源:国际商报 收藏
华兴纱管
生意社11月01日讯

  以外贸出口导向为主的丝绸行业,在遭遇了欧美市场史无前例的寒流之后,打了一个寒战。行业内部的洗牌和探索方兴未艾,古老的丝绸行业正在时代的洗礼中艰难前行。

  在大风浪来袭之时,缩减海外市场份额,拓展国内市场成为行业自救的第一法则。此外,增加产品附加值,赋予丝绸面料更多的科技含量,与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开拓文化礼品市场、装潢面料市场……这些成为丝绸企业笑傲江湖的成功案例。

  “七座大山”压顶

  在广东丝纺集团董事长蔡高声看来,目前,企业面临“七座大山”一般的压力。而这正是丝绸行业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缩影。

  首先是国际市场需求低迷,订单明显减少;其次,企业面临原料成本高、劳动力成本上涨,利率上涨、资金紧、用工紧等多种不利因素;最后,人民币升值也压缩了企业利润。

  原料在丝绸行业成本中占比最高,但丝价格波动大,又兼茧丝价格倒挂,企业处境雪上加霜。“蚕茧价格从今年初1200元/担上涨至1800元/担,增幅为50%;而厂丝价格从去年初23万元/吨一路上涨到42万元/吨,今年7月初急跌至31万元/吨,波动幅度上下达109%,卖价没有成比例提高,导致茧丝价格长期倒挂,客户以观望居多,成交困难。”蔡高声以一组数字描述了行业困境。“在这轮价格的剧烈波动中,很多靠低价竞争取胜的小企业撑不下去,都关门了。”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蔡高声还指出,丝绸行业一线工人由于劳动强度大,工资由去年的2400元/月涨到今年的3000元/月,涨幅25%,但仍然面临招工难,个别工厂用工缺口达10%~20%。

  据了解,用工紧张主要来自于化纤行业的冲击。在“绸都”盛泽镇有2700家纺织企业,其中化纤、棉纺织业发展势头迅猛。与此同时,丝绸企业呈现萎缩态势,比重已经下滑到不足1%。化纤行业对技术工人的争夺之战愈演愈烈,工人的流失正在加速中小丝绸企业的衰落。

  由于人工成本上涨,与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丝绸优势已经减弱,订单流向孟加拉国、印尼、柬埔寨等国家。

  而谈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蔡高声还算了一笔账:“人民币今年已升值4.1%,累计升值0.27元,按1~9月份出口33亿美金计算,人民币升值已使得企业减少收益达8.91亿元,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生产经营困难。”“企业所处的环境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要艰难,估计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的经营情况不容乐观。”他说。

  为此,蔡高声提出了如下建议:首先,保持人民币汇率和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等外经贸政策的稳定,继续支持企业“走出去”。加快出口退税,解决退税历史遗留问题;其次,加大支持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力度,加大国家厂丝储备的力度,支持地方开展厂丝商业代储,平抑原材料大幅波动,继续加大对茧丝源头农业企业的扶持;第三,以贴息等方式支持丝绸行业技术改造。

  内需成为丝绸行业新引擎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国家茧丝绸办主任邸建凯近日指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对美国、印度、日本、韩国等主要出口市场丝绸贸易规模有所下降。我国丝绸行业依赖出口的格局受到挑战。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稳步提高,国内市场潜力不断释放,丝绸家纺、丝针织品、丝绸饰品和丝绸混纺胶制品等已成为市场主导产品,内销比例已经超过35%,比2005年提高10个百分点。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让丝绸行业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事实上,早在2001年,丝绸行业就开始了结构转型之旅,积极开发国内消费市场。

  万事利集团最早以外贸为主,一年出口额达十几亿美元,但从“十五”期间,即2001年公司就开始考虑转型,着力打开国内市场。该公司董事长屠红燕说,“十二五”期间,希望内外市场各占半壁江山,丝绸产业突破25亿的产值。内销将以面料、礼品、职业装、高级时装定制等业务为主。

  屠红燕说:“做外贸是很痛苦的”,订单的生产周期为两个月,此间人民币汇率升值导致价格发生变化,而当时签好的合同外商肯定不同意再加价,为了维护客人,不得不自己承担损失。而做内销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提及未来国内国际市场的份额,江苏省吴江市鼎盛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建华也表示,由于国际市场不景气,内销比例已经由10%增加到30%。未来五年中,公司将减少面料出口量,将其中的一半转销国内市场。该公司将在张家港等地陆续开设直营店,还成功承接了东华大学60周年校庆丝绸礼品订单和吴江市经贸洽谈会礼品订单。

  江西省绿冬丝科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丁永华表示,企业从2005年就开始转型,外贸市场份额从原来的90%,降到了现在的30%左右。目前,国内市场消费量增长可观,该品牌南昌市直营店2010年营业额过了1000万。目前,拟在南昌新增旗舰店一家,赣州新开一家,省内加盟店方面,已有10多位经销商达成意向协议。“今年经济不景气,传统重要出口市场萎缩,外贸订单特别少。尽管如此,对我们企业的影响也不是很大。”丁永华认为,这条未雨绸缪的转型之路帮助企业成功躲避了外贸的寒冬时节。

  打开面料创新之门

  江苏盛泽是太湖边的一个小镇,素有“绸都”美誉,以“日出万绸、衣被天下”著称于世。坐落在盛泽的江苏省吴江市鼎盛丝绸公司,是一家国内知名丝绸面料供应商,为国际奢侈品品牌提供顶级丝绸面料。

  在众多中小丝绸企业因“人荒、钱紧、单少”发愁,经营困难加剧之时,鼎盛丝绸公司却自有应对之道,其秘诀就在于面料创新。

  面料创新助产业起飞

  面料创新和开发,是传统丝绸企业不愿涉及的一个领域,“因为开发投入很大,而且对企业管理、技术、设备等方面要求很严格。最近几年来,我们和东华大学合作,组成了一个团队,在产品开发上非常有优势。我们的面料,在全国业内品位、价格都很高,深受国外客户青睐。”鼎盛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建华表示。

  为了保证品质,公司在原料方面严把关,“经线丝是按出口欧洲的标准来做的,纬线丝用的是4A、5A的丝,来自茧丝质量最好的苏北东台地区。”吴建华说。

  吴建华介绍说,从2006年起,企业就在为转型升级做准备。在设备改造方面,先后引进40多台世界最先进的意大利雷纳多剑杆织机。另外,企业还计划引进20台法国STAUBLI电子提花机和配套设备,便于发展高档产品,如全真丝、大提花、家纺项目。

  近年来,该公司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设备、技术改造,逐步淘汰了100多台有梭织机。2009年建立了新产品研发中心,将每年销售收入的5%用于新产品开发。

  吴建华透露,公司自主研发的桑蚕丝防辐射面料已经正式列入国家纺织科技项目。2009年以来,已有18款面料入围“中国流行面料”。今年,又有4款面料登上“中国流行面料”榜,其中一款“真丝羊绒纱”还被评为“中国年度最佳女装面料”,并且先后开发出桑蚕丝和天丝、竹纤维、冰凉丝、竹炭纤维等多种工艺的功能性家纺面料。

  品牌的力量

  然而,为优质面料而感到自豪的吴建华却被国内外悬殊的价格深深刺痛了。“去年在法国的TEXTWORLD展会和同期举行的PV面料展上,我们的产品卖给欧洲客人60元人民币,他们在PV展上卖60欧元。一模一样的面料,价格却相差十倍,是因为我们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因此,我们只好为他人做嫁衣。当看到这种状况,我的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痛。”吴建华神色凝重地说。

  江西省绿冬丝科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丁永华也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品牌带来的价值:“爱马仕的90cm*90cm的丝巾,在北京燕莎专卖店售价2800元,而我们的印花方巾成品,一样的大小,一样的品质,只卖426元,价格相差超过600%。这就是品牌的张力。”吴建华意识到,要想在国际市场上保持优势,就不能只满足于OEM,必须建设品牌。目前,鼎盛丝绸公司已拥有两个自主品牌“罗玛世家”和“上九楷”,力求打造一流品牌,走向世界。

  古典文化风韵融入丝绸

  柳永《望海潮》一词中的“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在杭州万事利集团打造的丝绸概念会所“西湖1138”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会所大量采用丝绸作为装潢材料,营造了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万事利大力倡导“上品丝绸改变生活”,将丝绸融入创意文化产业,奏出了转型升级的新曲风。

  万事利集团董事局执行主席屠红燕表示,产品认知决定商业模式。从“丝绸即面料”到“丝绸是文化礼品”,再演变为“丝绸就是新材料”,万事利探索出了“传统产业+文化创意+高科技=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路径。

  首先,万事利开辟了中国丝绸文化礼品市场处女地,以丝绸文化为导向,统领设计、材料、工艺、包装、营销等各个环节,缔造了一个全新的产品品类。“丝绸文化产品去年销售增长达125%,利润率增长150%。”万事利丝绸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文礼说。

  第二个创意是开发丝绸的环保属性,将丝绸作为装饰材料经营,开拓了丝绸艺术软装产品领域。“目前我们的国内市场中,礼品和面料已经是支柱产品,未来有可能是装潢。整个装饰材料市场产值将近3000多个亿,市场潜力大有可挖掘的空间。”文礼表示。

  第三个领域是挖掘丝绸艺术价值,传承千年丝织技艺。记者在万事利产品展馆中看到,云锦、苏锦、缂丝等多种手法运用于丝绸画的制作中,极尽繁复工巧,令人叹为观止。正所谓“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在服装、面料、文化礼品、书、画,乃至墙纸、窗帘、凳子等载体中,古老的丝绸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屠红燕表示,立足于丝绸文化产业,万事利的国内市场已经超过50%,未来仍将稳步提升。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普通订单已经转移到印度、越南等国家,而且回来的可能性非常小。屠红燕对此表示了清醒的认知:“五年之前,我们就预测到了现在的情形。我们在深加工方面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我们的核心优势就在于设计,否则,就和普通劳动密集型企业没什么区别了。”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茧丝绸  丝绸贸易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