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年,再次上演“棉贱伤农
棉花,一伤再伤。
2008年金融危机时棉价波动的阴影还未散去,今年的棉价又走出了一条更为陡峭的下滑线。
在去年飙涨的棉价下,许多棉农品尝了收获的喜悦。今年同样的棉花产量,却可能因为棉价低,卖不到去年一半的收益。甚至都没有人来收棉,在家家都种棉的夏津县赵家坊村,至今都没有人把棉花出手。
暴涨暴跌的剧目,又一次在棉花上惊心上演。
卖也后悔,不卖也后悔
10月25日,记者来到惠民县魏集镇植棉较集中的王东沙村,几位棉农正在田地采摘最后一茬棉花,拉着一个大化肥袋子,村民王曰亮忙活了半天,不过摘了十来斤棉花。
“种棉花就是折腾,种得费劲就不说了,收下来卖也后悔,不卖也后悔,去年,棉花突然间一个劲儿涨,7.5元的时候都说还得涨,没卖,也没几天的功夫,就跌到了5元,价格一下降,来收购的商贩立刻就少了,最后,自己的棉花还是自己拉到20公里以外的棉花收购点上去卖的。”说起去年的棉花,王曰亮一肚子苦水。
“虽然今年8、9月份出现了连续的阴雨天气,部分地区的棉桃因田间积水泡在水里,还出现了烂桃现象。但棉花生长后期光照充足、气温适宜,普遍有所增产,亩产大多超过200公斤,普遍比去年高二三十公斤,质量也略有提升。”县农业局植保站站长陈文祥介绍。
王东沙村村主任王桂花告诉记者,村里现在卖棉的很少。原因有几个,首先是一种卖棉习惯,多年来,村里棉农都有存棉惜售的习惯,不管贵贱,摘下来先放一放。目前群众正在采摘第四茬棉花,采摘好的正在晾晒,还没有出售。一般采摘中期的棉花较好,开始采摘和后期采摘的棉花质量都相对差一些,好的棉花能卖高价,差的棉花没人要,所以一些棉农往往等棉花全采摘完,混合后才一起出售,棉农认为,这样卖的价格要比单独卖收入多一些。再就是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每月固定的工资收入,让家庭不再像以前那样,棉花下来就赶紧卖掉,放一放能升值的观念,在群众中逐步扩大。
但归根到底,成本增高,当前棉价低是棉农惜售的主要原因。王东沙村王丙义种植了6亩棉花,去年每亩的生产成本是600元左右,今年由于化肥和农药的增长,每亩成本在700多元。今年目前市场零星的籽棉收购价格仅在4元/斤,地头上质量一般的不到4元,400斤的产量,不算人工,辛苦大半年挣不到一千元。陈文祥认为,棉农普遍感觉价格还是太低,惜售情绪明显。
最低保护价缘何跌破
今年3月份,国家出台政策,从今年9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在新疆、山东等13个省份,以标准级皮棉每吨1.98万元的最低收储价不限量收购,对应3级籽棉价格应该在每斤4.2元以上。被忽高忽低棉价“折腾”苦了的棉农对最低保护价制度曾千呼万唤,很多业内人士也对此寄予厚望,看好今年棉价。
然而现实让人大跌“眼镜”,新棉上市后棉价从今年九月初籽棉开秤约4.8元一斤,到目前已经跌了1元左右(地头价),棉纺企业收购价格约在4元左右,也就是说,目前价格已经低于最低收购价。记者了解到,从10月下旬在禹城收到第一单开始,到11月6日,最低收储的主体中储棉已经在山东收购约3000多吨,占全国1.44%。
由于收储量小,这一政策似乎对于棉价并没有起到直接的效果,德州棉花协会的马俊凯告诉记者,除了棉农惜售外,与棉花质量也有很大关系,国家收储要求一定品质,四级以上,而很多棉农对质量要求不严,比如收棉花没有防护、用化肥袋子装棉花等,导致棉花里异性纤维多;另外一个严重错觉是,很多棉农传统上不愿意分级,认为棉花混了好卖,孰不知棉花混了多数是定为四级以下,棉花的质量也打了折扣,从而国家到库价格也跟着缩了水。但他同时认为,今年情况较为复杂,如果没有这一收储价格在,恐怕棉花的价格还要更低,而目前应当已经触底。
用工荒蔓延,棉花首当其冲
要说大田作物里面种什么最累最苦,棉花绝对算是其中之一。今年夏天,记者在夏津县采访时正碰到一位棉农在给棉花打药,仅和他攀谈那一小会儿,记者就被熏得头昏脑胀,他告诉记者,一茬棉花一般要打药10次左右。打药也还不是最辛苦的,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有人用专业的喷雾设备打药,最麻烦是收棉花,完全靠人手一个棉桃一个棉桃揪,一个熟练工累死累活一天也就收三分地百十斤。这就决定了种棉花需要较大人工投入,一般一亩棉花从种到收二十五六个人工很正常,比小麦、玉米两季还多10个。
近年来,各地工业企业用工人数增加很快,带动农村劳动力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尤其是去年以来到现在,劳动力价格上涨在50%以上。工农争夺劳动力,谁的比较效益较低,谁自然就败下阵来。记者采访中发现,“用工荒”已逐渐从工业领域向农业领域蔓延,今年尤为突出,而种棉花机械化程度低、最耗费人力,更是首当其冲。在德州,棉花主要以各家各户种植为主,表现尚不明显,在东营、滨州等地,种棉大户较多,包地种棉一般在百亩以上,很多大户的棉花今年如果赶不上秋收这一波,天寒地冻,便陷入雇不到人收获的窘境。沾化种棉大户张树云告诉记者,曾经出价160元每亩,但至今他的百多亩棉花没有找到人收获。
拔柴种麦,是耶非耶
惠民县辛店镇的田光杰包地种棉,前段时间每斤棉花卖4.3元的时候没卖,现在跌到3.8元了,他告诉记者,今年没赶上播种小麦,但明年肯定不会种这么多棉花了。
农民也在算劳动力成本账,种粮食从种到收基本实现机械化,种上粮食外出打工,比种棉花挣钱多。一些地方之所以还在种棉花,一是种植习惯,二是棉花比较适合在盐碱地生长,我省目前一千多万亩棉花,1/3左右是在盐碱地种植。实际上,一些传统的植棉和产棉区,随着水浇条件改善,盐碱地改良等,拔(棉)柴种麦现象非常普遍,比如德州棉花协会统计,该市棉花种植面积前三四年降幅都在10%以上,2010年棉价高涨的情况下,2011年植棉面积也基本没有增长。
省农业专家顾问团棉花分团团长王留明对此忧心忡忡,他介绍,棉花作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纤维资源,近60年原棉增量与消费需求增量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化纤作为棉花最重要的竞争对手,也将会随着石油危机的发展退为弱势。因此,棉花在优势产区的战略地位将会更加突出。山东无论植棉面积还是总产皆居全国第二位,产棉大省的位置一旦丢掉,会给我省棉区经济、社会乃至全国棉花产业带来巨大不利影响。
中科院院士李振声日前在我省出席一论坛时则认为,黄三角是我国棉花主产区之一,但依据粮棉结构调整规律,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粮对棉比较效益的提高,棉改粮田是趋势,对此,可加大棉花向滨海盐碱地区转移力度,或采取粮棉两年三作栽培模式实现粮棉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