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宾楠桥村:蚕业从50万到500万的艰辛历程
“2006年,我村蚕桑产值只有50多万元,当时,政府决定把我们村作为蚕桑‘百万元’村进行打造,由于部分群众观念落后、思想不通,传统农业的思想普遍存在,压力很大。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一年一个目标、一步一个肢印,达到了预想的结果。我们的下一步目标是建设蚕业综合产值‘千万元’村。”珙县底洞镇楠桥村支部书记李跃康回想该村蚕业发展历程,有很多的感慨。
2005年,楠桥村只有桑园面积900亩,实现发种1322盒,产茧802担,产值5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8元。
2006年,为了壮大该村蚕业产业,镇党委、政府在上级的支持下,把该村作为蚕桑“百万元”村进行建设,计划到2008年实现“百万元”村目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该村新发展“一步成园”桑园250亩,实现发种1492盒,产茧1075担,产值100.4万元,比预计提前两年实现了百万元村的目标。
2007年,全村新发展“一步成园”栽桑880亩,实现发种1776.5盒,产茧1296担,蚕茧单项产值100.8万元,实施桑园综合开发,发展桑下种植白磨芋、黑土豆、黑红苕等特色农作物;桑园行间套养土鸡,发展立体农业,总产值115万元。
2008年,全村新发展“一步成园”栽桑200亩,实现发种1758盒,产茧1390担,蚕茧收入116万元,大力实施桑园综合开发,利用桑枝条成功培植桑枝食用菌,总产值151万元。
2009年,全村新发展“一步成园”栽桑100亩,全市率先开展了多批次、滚动养蚕,工厂化养蚕,年养蚕达8批次,成功试养天然黄白彩茧,实现发种1777盒,产茧1333担,蚕茧收入125万元,总产值180万元。
2010年,全村新发展桑园300亩,全面推广养蚕自动化上簇新技术,进一步减轻蚕农劳动强度,增加养蚕收益。实现发种1785盒,产茧1465担,蚕茧收入189万元,蚕桑综合产值289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51元,实现了人均纯收入翻翻。
2011年,上半年新栽350亩,已落实下半年栽桑450亩,全村桑园面积将达到3450亩。实现发种2015盒,产茧1527担,蚕茧收入232.5万元,蚕桑综合产值515万元。
纵观楠桥村蚕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他们在发展中遇到过的艰难曲折,特别是在蚕茧行情下滑的08、09年。但是,该村实施桑园综合开发,深化蚕业科技,减轻了蚕农劳动强度,保住了蚕农收益,保护了蚕农的积极性,保住了桑树资源,迎来了蚕业的春天,从而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短短六年时间,一个农业产业从50万到500万,凝聚了多少干部的心血、多少技术人员的汗水和广大群众的难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