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市蚕桑合作社为蚕农解决销路难题
乡村的冬日冷意更浓,即使在明晃晃的阳光下,也冻得人瑟瑟发抖。
市恒成蚕桑专业合作社的一排房子倚山而建,坐落在大陈镇里娄山村与郎坞村的交叉口。房前空地上,一排排晾晒在绳子上的蚕茧半成品随风摇曳,白得耀眼;一群红肿着双手的工人,正在泡茧、煮茧、洗茧、择茧,干得热火朝天……
“我们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目前全市只有我们一家收购、加工蚕茧的合作社,可为近300户蚕农解决销路难题。”昨日,恒成蚕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俞恒山如是介绍。
蚕农户均年收入上万元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我市蚕桑主要分布在苏溪、大陈、上溪、赤岸等地,蚕桑种植面积最多时达上万亩。由于养蚕风险大、气候异常、蚕病暴发等影响,再加上养蚕比较辛苦,收入也不高,不少蚕农改种其他农作物或外出经商,致使蚕桑种植面积日渐萎缩。目前,我市蚕桑种植面积只有七八百亩,且90%以上分布在大陈一带。而且养蚕的农户大多是些年纪大,身体不很好,家里经济较困难的人员。
“蚕种都是由市农业局出资统一发放给农户的。一张蚕床有2.2—2.3万头蚕种,需占用空间35平方米左右。因受场地限制,一般农户能养三四张蚕床就不错了,不过也有养着10多张蚕床的。”俞恒山说,蚕茧收成一年有4熟,每熟产量1万多公斤,目前蚕茧收购价每公斤十二三元,平均算下来,每户农户一年可有上万元的收入。
挨家挨户上门收购蚕茧
据苏溪供销社主任骆坚旗介绍,恒成蚕桑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前,蚕茧收购点一直设在苏溪供销社,后来义乌国营造丝厂倒闭,蚕茧销路就成了问题。在市供销总社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引导农民自发组织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实行市场化运作。
“考虑到养蚕的都是些年老体弱的人,且都在偏僻山区,交通不便,我们待蚕茧成熟时都会挨家挨户上门收购,尽可能不让农户的蚕茧有丝毫浪费。”俞恒山说,另外,他们还会帮助蚕农解决如拿不到蚕种、蚕病综合防治等方面的问题。
上溪镇贝家村70多岁的贝大爷腿有残疾,家庭困难,每年靠养育一张蚕种的两三千元收入维持生活,至今已养了4年。去年,他错过了向农业局申报蚕种的时间,急得吃不下饭,整天唉声叹气。恒成蚕桑专业合作社得知情况后,千方百计为他调剂出一张蚕种。当贝大爷拿到这张蚕种时,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了。
多元化发展传统产业
义乌收购来的蚕茧,一般运到永康、武义等地销售。但很多时候,因多方面原因,蚕茧销路不畅,积压下来又容易变坏,这可急坏了蚕桑专业合作社的一班人。后来,在苏溪供销社的支持下,这班人从青岛购进一台先进的蚕茧加工设备,想办法把蚕茧加工成蚕丝,并为蚕丝被注册了商标。“蚕丝被环保、透气、暖和、轻巧,销路很不错,看来这条路走对了。”俞恒山由衷地表示。
蚕桑产业既是农民增收产业,也是生态环保产业。那么如何发扬光大蚕桑传统产业?采访中,不少蚕农提议,加大对品种选育推广及对蚕桑产业的管理力度;加大对蚕树的叶、果、枝三大产品多元化开发的扶持力度,逐步构建多元化产品体系;将小蚕共育场纳入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突破蚕桑发展技术关键环节;将蚕桑纳入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支持范围,带动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