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凯:纺织行业应五大创新并重
生意社1月10日讯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
创新是我们推动纺织强国事业的核心动力。围绕这个核心,结合行业自身实际,创新应涵盖五个方面,即: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体制创新和观念创新。这是一项全面的、相互关联和十分务实的系统工程。
创新需要全方位的思考。创新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经营和发展理念;要总体设计,系统地运作;要科学务实;要坚持,要有长效机制。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中国加入WTO十周年,中国纺织工业已经进入了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后经济工作提出了四个重要的要求,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要牢牢坚持实体经济,要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和创新的步伐,要牢牢把握改善民生。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纺织行业如何加快强国建设,如何在科技、品牌、可持续和人才四个方面加快建设纺织强国,是纺织行业非常重要,而且也是非常紧迫的任务。
目前,纺织行业的经济形势促使我们要加快创新。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国内原料价格波动,货币政策紧缩,人民币升值要素及用工成本上升等多种矛盾的制约,目前纺织行业出口数量下滑的趋势明显,利润增长逐一回落,规模以下的中小微型企业经营的压力比较大,这要求纺织行业要加快自身调整和创新。
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中,有些是由于政策时局和外部大环境造成的,有些是属于纺织行业难以回避并且要长期存在的。我们不能完全把控外部形势,但需要竭尽全力地把自身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把创新工作持续做出成效,这是我们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创新是我们推动纺织强国事业的核心动力。围绕这个核心,结合行业自身实际,创新应涵盖五个方面,即: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体制创新和观念创新。这是一项全面的、相互关联和十分务实的系统工程。
目前,行业提到的创新多指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而忽略了其他几大创新。殊不知,脱离这几大创新去讲科技和产品创新,往往易陷入徒劳无功或者事倍功半的境地。
回顾中国的历史,中国并不缺重大科技发明创新,缺的是把发明成果转化为商业效应的能力。中国的四大发明并没有帮助中国建立任何商业上的竞争优势。历史的教训证明:创新是否真正成功,最终还在于它是否能够真正赢得市场。
创新需要全方位的思考。在此,就创新的思想及方式谈四个方面的想法。
首先,创新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经营和发展理念。我国在新时期已经进入了人均GDP中等水平的阶段,纺织业的成本优势减弱,必须以创新能力为核心来提高比较优势。
近年来,我们经历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从低成本竞争向差异化竞争的转型,从跨越式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虽然这些转变方式、发展方式、创新经营模式已经有了一些好的做法,但是也不可否认,近两年,受短期利益的驱动,企业粗放式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依然存在。因此,要把握行业发展大局,树立起正确经营发展的理念是做好创新工作最重要的前提。
第二,创新要全面总体设计,要系统地运作。“十二五”时期,纺织行业要围绕科技、品牌、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四个方面的战略目标全面做出努力。
企业是完成四大战略目标最主要的主体,需要对创新进行总体的设计和系统的运作,任何一个创新的过程都不是孤立的,一项科技创新的成果与设计、研发、人才机制、标准体系、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是密切相关的。
如何产业化还和产品开发、技术与工艺、生产制造、产业链协调、营销渠道建设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相互关联的环节,都需要衔接和配套,有障碍必须排除,只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的创新链条,才能保证创新的成果最终向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转化。
第三,创新需要科学务实。创新成果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是要有客观依据的,千万不能弄虚作假,需要有科学的态度、行业的道德、职业的道德和社会责任的约束,任何不顾客观事实的炒作,不仅会使自己遭受损害,也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形象。
创新不光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也是对我们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的考验。当前,我国总体已经进入了消费结构加速升级的阶段,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改善,注重健康和环保,这既给我们纺织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第四,创新需要坚持,要有长效机制。产业需要可持续发展,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创新,就将遭遇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建立创新的长效机制,企业要有资金的投入,人才资源和管理体制的保障。政府和行业要在政策的扶持和综合服务上形成制度和事业的支撑,真正给企业的创新提供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还要建立起优势互补、互利共盈的产学研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