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纺织缘何走出上升曲线
生意社1月11日讯 “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狱。”我市一位纺织业人士这样评价去年纺织服装市场剧烈起伏、前后迥异的走势。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特别是一季度,纺织行业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产销增速明显提高,企业盈利能力较为强劲。但进入下半年以后,企业资金偏紧、库存增加的情况日益严重,三季度末,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亏损面达到11.9%,到第四季度,受全球经济疲软影响,纺织行业全面进入寒冬。
与国内纺织业冰火两重天的大势相比,我市的青纺联控股集团却走出一条稳健上升的曲线,去年订单量、销售额保持稳定增长,集团自营业务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5.4%,利润同比增长30.29%。“我们能够战胜多重不利因素,主要得益于深层次的结构调整。”该集团董事长闫勇说。
转型升级是唯一路径
据我市纺织业专家分析,纺织服装业去年盈利困难,首先是受到原材料、用工成本居高不下等制造业普遍面临的因素制约。
2011年,棉花价格呈现“过山车”般的大涨大跌。“去年6月份国内棉价突然下降,而我们此前由于生产需要,以高价格购进棉花作为库存,为此直接损失的利润达到1000万元。与此同时,用工成本上涨也给了我们不小的压力,在连年上涨的基础上,去年用工成本同比增长15%。”青纺联集团市场营销部负责人介绍。
而比经营成本更大的压力,来自需求端。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加速蔓延,导致国际市场疲软,订单量大幅消减。在去年11月举行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参展的纺织服装企业普遍反映,欧美市场的订单状况甚至比2008年时还差。
“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制造业逐渐丧失成本优势,纺织服装的加工制造正不断向越南、孟加拉、印尼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在这样的形势下,纺织业除了加快转型升级,没有别的出路。”闫勇表示。
纤维科技带动价值链提升
我国纺织业相关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大力提高超纺、高纺、功能性、差别化等纤维技术的创新。而在高端纤维领域,青岛纺织近年由于以战略眼光超前实施结构调整,在同行业中已经走在了前面。
青纺联集团综合管理部部长秦丕涛表示,如今在青纺联,有两条必须达标的“硬杠杠”:“管理人员必须熟知当今流行的各种纤维材料,技术人员必须熟悉各种纤维材料在生产中的应用。”
而实际上,青纺联当前以纤维科技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正是青岛纺织深化改革的最大成果。“我们依靠百年积淀的工艺技术优势和近年调整形成的创新能力,从产业链的最前端入手,开展高端纤维的研发攻关、生产制造,然后通过以工厂为基础、研发和品牌并重的"哑铃型"、一体化发展,带动纱线、面料、家纺、服装等整个价值链的提升。”闫勇阐释。
据统计,青纺联去年利用高档特色纤维试纺试织的纱线新品种多达5000个,成为唯一的国家级多组份差别化纱线坯布开发基地,以天线、莫代尔等纤维为元素混纺的新型纱线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达到35%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功能性纺织品专家”。
不断强化的盈利能力
当以新型高端纤维为引领的功能性、差别化产品渐渐成为主力时,青岛纺织的抗风险能力全面增强。去年,在青纺联使用的纤维材料中,棉纤维只占20%左右,其他的大多是天丝、木代尔、竹纤维、绢丝、大豆纤维等高档特色纤维,而这些纤维的“含金量”远高于棉纤维。
“去年每吨棉纤维的市场价格大约为2万元,而天丝、莫代尔每吨价格却可达3万元,羊绒纤维每吨价格更是高达30万元,用不同纤维生产出的产品,其附加值不可同日而语。例如,我们用天丝等高档纤维和多组份技术生产出的面料,利润率至少比同类普通面料提高10%以上。”青纺联一位技术人员说。
而与高端产品与技术相比,更能提升纺织业利润的,则是具有足够影响力的自主品牌。相关数据显示,由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创品牌,虽然我国服装业的产量已占到全球1/4,但在跨国产业链上获得的市场价值只有15%-20%。
“在纱线、面料领域,我们的产品90%以上都主打"青纺联"品牌,目前在业内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今后,我们将全力打造家纺、服装自主品牌,一步一个脚印地强化青岛纺织的盈利能力。”闫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