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业:谁是穿越产业周期最终赢家?
生意社2月1日讯 ★中国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并未形成高端的自主品牌及渠道掌控力,目前低端制造环节的产业转移已现端倪,因此企业遭遇了制造环节被动外移、高端领域(品牌及渠道)短期难以突破的尴尬局面。
★按照传统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将面临退出产业链的风险,但近年来中国需求的崛起已成为本土企业穿越传统生命周期的最大机遇。
★拥有品牌溢价能力的纺织服装上市公司有望穿越周期,在量增的前提下继续提价。男装类上市公司相对优势明显,主要的上市公司经营稳健,内部精细化管理较为到位,抗系统性风险的能力更强。
遵照传统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由成长走向成熟、再逐步衰落乃至退出是历史规律。中国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虽以外需为主,但在国际市场上并未形成高端的自主品牌及渠道掌控力,目前低端制造环节的产业转移已现端倪,因此企业遭遇了制造环节被动外移、高端领域(品牌及渠道)短期难以突破的尴尬局面。
目前全球服装产业链中居于领导地位的企业多集中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通过控制研发、设计、品牌和渠道等关键环节,获取产业链的大部分增值份额。2010年中国纺织服装直接出口额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额的比重为32.71%。若考虑间接出口等其他因素,按照广发证券宏观组的测算,中国纺织业与纺服制品业的出口依赖度分别达52.87%和37.17%。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的价格优势已逐步弱化,而以越南、孟加拉等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相对成本优势凸显,加上本币持续升值,低端的纺织服装订单已出现外移。
以美国2011年前三季度进口服装的数量来看,尽管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仍是最大,但同比已出现负增长(-3.87%),而越南、柬埔寨等国的替代效应已然出现。十年前中国拥有耐克鞋全球代工的最大份额(40%),如今业已被越南赶超。目前中国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虽以外需为主,但在国际市场上并未形成高端的自主品牌及渠道掌控力,优势仅体现于加工制造,因此若将制造业被动转移出去,其实也就意味着退出。同时,两次产业转移保留下来的企业控制了服装产业链的高端环节,美、欧、日、韩等企业在品牌、渠道等方面的先发优势是中国企业短期所无法逾越的。
按照传统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将面临退出产业链的风险,但近年来中国需求的崛起已成为本土企业穿越传统生命周期的最大机遇。
客户群、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是决定服装消费市场容量的三大要素。消费能力提升及品牌意识崛起所形成的庞大需求,也吸引了众多外资品牌的进入,无论是大众服饰品牌还是奢侈品牌均将中国市场视为其未来最大的增量。外需不景气或产业转移流失的订单可从内需市场来弥补,本土企业将借此穿越传统生命周期理论,在内需释放的同时率先在中国本土实现价值链的升级,利用相对宽松的环境打造和提升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尽管国际大牌也已纷纷入驻国内市场,但本土品牌服装市场的成长刚刚起步,可凭借本土企业的先发优势、渠道优势以及高性价比的产品定位获得成长。
结合2012年宏观层面看,CPI将回落,但同期也伴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CPI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存在正相关,因此未来CPI的回落必然拉低零售额的增速,行业的收入增速也将因此放缓。2012年上半年CPI的回落使得提价效应明显弱化。GDP与消费者信心指数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因此GDP回落将降低消费意愿,同时经济增速下滑带来企业赢利下滑将使得消费能力降低。考虑到一季度经济增速回落,量的增长也将面临压力,价涨挤压需求的效应已经出现。
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拥有品牌溢价能力的纺织服装上市公司有望穿越周期,在量增的前提下继续提价。男装类上市公司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量的增速持续高于行业均值,且2012年春夏订货会在订单增长的同时实现价格的同步增长,相对优势明显。同时男装行业已处于成熟期,主要的上市公司经营稳健,内部精细化管理较为到位,抗系统性风险的能力更强。如七匹狼、九牧王、希努尔等,休闲子行业的上市公司未来的增长主要为量增,而量增在明年上半年经济减速时有放缓的风险。家纺子行业上市公司虽存在渠道压货现象,但尚处于成长期,估值仍有上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