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服装品牌四大时尚法则
生意社2月1日讯 真正的战争开始了
这次战争的核心武器是什么?
“元旦假期前夕,公司还在照常运作。”东莞原野公司宋小姐说。
然而,等她出差回来,却发现公司已人去楼空。
2012年1月2日,这个手握广东名牌“异乡人”的公司倒闭了。
对宋小姐来说,在这里工作,一直是她的“骄傲”。如今公司倒闭后,她只能重新找工作了。
这似乎是2011年,产业发展的一个注脚。一年来,“东莞现倒闭潮”、“温州企业倒闭潮”等消息不断见诸报端。
“去年原材料、人工成本上涨,导致企业支出增加30%左右,这对企业压力太大了。”广州卡佛连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声治谈起这波倒闭潮时如此说。
而“银行收紧银根,则对服装企业发展带来了致命的影响。”有学者说。
显然,对很多企业来说,银行贷款突然收紧,成为压倒很多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的确,过去的一年,很多企业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危在旦夕,”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说,“2011年是金融危机以来最难熬的一年。”
其实,早在去年十月份中国服装大会上,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就断言:2011年,可能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困难。
这主要反映在中小出口企业。
“受欧美经济不明朗因素影响,导致欧美区域内服装需求增速下降,这也是中国服装出口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说。
而在中国成本压力之下,很多订单也开始了转移。
“我们正受到中国制造业工资急速上涨的影响。”美国品牌COACH董事长兼CEO Lew Frankfort说:“五年内,中国产能将削减到40-50%,并将新订单转移到印度、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家。”
这些国际品牌订单转移的同时,却加速了中国市场开拓的广度和速度。
就连那些奢侈品牌也在突破中国一、二线城市布局之后,大步进驻三线城市,中国市场成了他们的跑马场。
比如,LV已在中国22个城市开了27家专卖店,其中包括了长沙、厦门、无锡、温州等二、三线城市,大有把中国市场一网打尽之势。
而“奢侈品牌吸引人气后,很多开始‘往下走’。”奢侈品咨询顾问陈红冰说,他们不满足于高端市场,开始流行新奢侈主义,抢夺中高档市场,从而延伸新的市场。
比如,夏奈儿等奢侈品牌子设计师被H&M邀请,为H&M做设计,这些产品一上架就被一抢而空。
H&M商店甚至动用了警察维持秩序,成了所在城市的一个景观。
“高档服装市场,我们肯定挤不进去,”杉杉老总郑永刚说,“但中档市场销量是最大的,我们必须占领这个市场。”
其实,国际中档品牌们也早在中国全面布局。
比如,来自西班牙的时尚品牌Zara,自从2006年在南京西路和淮海路上各开一家分店后,开店速度骤然快起来,其身影不断出现在中国大中城市,至今已有近80家。
实际上,随着中国服装企业与国外品牌在设计、生产、营销领域的合作,目前已有数以千计的国际服装品牌以属地生产形式进入中国市场。
而耐克,更是开始了对中国三线甚至四线城市的开拓。
2011年2月22日,耐克最大的物流中心在江苏太仓亚太区投入使用。
据介绍,该物流中心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负责中国大陆包括服装、鞋类等在内的物流运营。
分析人士认为,这是耐克为布局中国二三四线城市做准备。
市场格局开始被打破。
众所周知,较早进入中国的耐克们,一直在一线城市有着绝对优势,而国内品牌则把二、三线城市作为自己的主场。
但眼下,耐克们在一线城市稳固后,进军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这无疑将对中国品牌带来很大挑战。
更重要的是,耐克们也逐步推出更便宜的产品。他们逐步放弃刚进入中国时的中高端形象,开始走平民路线,角逐中端市场。
兵临城下。
中国服装品牌不得不与国际品牌短兵相接。
“国外品牌对我们的冲击很大,再加上国内消费者对品牌理解有待成熟,他们总是认为洋品牌比国内品牌要时尚。”庄吉总裁吴邦东说,中国品牌的发展压力很大。
正是如此,中国很多品牌不得不借助“洋身份”去提升自己。
而在这种格局中,“报喜鸟犹如一块三明治中间一层,下有国内千军万马的同行,上有国际大牌的高居云端,在上下夹击中生存。”报喜鸟董事长吴志泽曾这样说。
但是“中端市场一旦失守,中国服装品牌的问题就大了。”郑永刚说。
真正的战争开始了。
那这次战争的核心武器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产业发展的国际大背景说起。
20世纪30年代,世界服装业发生了第一轮迁移,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形成了新的世界时尚中心。
20世纪60年代,服装制造业又开始向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转移,如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
第三轮迁移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向中国内地、印度、巴基斯坦和东南亚等国家转移。
但在这次转移中,时尚寡头把价值最低端部分转移向经济欠发达国家,而把附加价值高的环节掌握在自己手中。
也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服装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系统与加工体系,并开始由劳动力成本优势向功能优势、效率优势、性价比优势转变。
“根本的还是‘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说,这是中国从低端向到高端攀升的路线图。
问题是,中国能形成自己的时尚法则吗?中国的时尚法则是什么,在哪里?
这需要首先从市场谈起。
时尚法则之一——市场谋划力
如何定义中国时尚消费者并不那么简单
2008的全球金融危机,可谓所有品牌无一幸免。
从2007年10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到2008年10月雷曼兄弟倒闭,LV股价从89欧元掉到了45欧元。
然而,爱马仕却逆势而上。从2007年1月下旬60欧元一路上扬,到10月1日迎来了其股价最高位118.8欧元。
其实,就在风暴发生前夕,LV总裁阿诺特曾这样说,虽然LV全球增长只有百分之十几,但新兴市场和美国市场却大幅增长。这表明,LV重点已放在美国与新兴市场,并不在意欧洲市场的负增长。
而几乎同时,爱马仕总裁托马斯却对外表示,尽管爱马仕在亚洲业绩每年都翻番,但他们重点仍放在法国。
由此可见,爱马仕因为不追求扩张速度,谨守传统市场,使它远离了一次泡沫与风险。
这是一份坚守,更是品牌价值观的体现。
“定位很容易,定力很难,面对诱惑,很多人经不起诱惑。”劲霸集团副总裁连进说。
而更重要的是,“你如果不知道消费者在哪里,你就没有办法用力。”七匹狼董事长周少雄说。
其实,在“七匹狼”商标注册,并成功运作之后,近三十个“狼氏”品牌相继诞生,他们都希望借助已有“七匹狼”的名气,把自己的品牌做大。
然而,现在仅有“七匹狼”等少数品牌壮大起来,其他的发展一般,甚至“死掉”或者“半死不活”。
“在市场发展早期,这些企业的跟随战略,会带来不少利益,”有专家认为,随着市场的发展,缺少品牌文化的企业,必将走向衰落。
的确,中国很多品牌定位同质化严重。
比如男装,对消费者宣传也大都是“好男人”或“成功男人”。
比如女装,大多定位25-40岁之间的白领女性。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初入职场却常常为买不到衣服发愁。
但是,如何定义中国消费者,却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
这也曾给绫致带来了考验。
国外服装品牌整体上是金字塔型,而中国消费者则更多呈现出哑铃型,如何发现自己的消费者群呢?
经过调研后,绫致把市场定位为,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年轻人。
这个群体有一定购买能力,但国际一线品牌对于他们来说又过于昂贵。同时,他们也追求时尚,很多国产品牌不能满足他们。于是空档出现了,介于二者之间的市场成了绫致的目标市场。
坚持如此定位,绫致在中国水生风起。
显然,哥弟也是近年来市场细分化策略成功的品牌之一。
三十多岁女性开始发胖,生育过的女性体形也会有所改变,再穿A型服装一般不合适了。
于是,哥弟瞄准中年白领这一中坚市场,生产B、C型号服装,并针对消费者身材特点进行打版设计,获得了很好的市场效应。
其实,很多企业在不断地慢慢调整。
太平鸟就有一个不断尝试摸索的过程。从衬衫、正装、职业装规矩起步,到开拓休闲男装,进而创立时尚女装,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形成了包括时尚女装、乐町女装,风尚男装、HP男装、贝斯堡男装等系列全方位的品牌链。
而自从2004年中国动向转型以来,“时尚体育”一片蓝海,走此路线的一些国内品牌都还根本称不上时尚,所以市场一度被Kappa横扫。
不久前,安踏从百丽手中收购了同样产自意大利、定位趋同于Kappa的FILA品牌。
于是,陈义红的一个重大战略决断便是,在2008年4月收购日本滑雪运动品牌Phenix,以增强科技实力,这一决断获得业界赞同。
其实,关于如何定位,我们就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一个品牌有几个系列,比如:××品牌,有一个“少女情怀系列”,还会有一个“金色秋韵系列”,多个系列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多种需求,扩大市场份额,进而获得丰厚的市场利润。
实际上,定位反映了品牌操作者的思维方式,是求同还是求异。
有专家认为:我们要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精神和方法,去发现不同的发展空间,这才是未来品牌发展的出发点。
而实际上,眼下中国市场细分开始向纵深发展,这为品牌定位提供了条件。
比如,运动健身将成为未来“新贵族”、“新中产阶级”、正在步入社会的“新一代”主要生活组成部分,并且会产生更多更新的运动项目,如远足、宿营、登山等,由此会出现更专业细分的市场。
再比如,首饰、鞋帽、箱包等服饰配件一并纳入服装配饰范畴。服装搭配饰品将逐渐成为日常衣着打扮的组成部分。
而麦肯锡预测:在未来一二十年内,中国人购买力将大幅上升,城市的真实消费力将增长5倍以上,到2025年将上升到19.2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80后出生的这一代,他们将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消费群。
这是中国服装品牌发挥的巨大空间。
但是,面对新的市场需求、消费形态,我们需要加大力量进一步去研究。
“追求消费者的需求,还要挖掘消费者的需求,”有专家说,如此一来,品牌才能够创造市场。
“我们非常强调市场需求,每年都进行消费者调研。”巴拉巴拉老总徐波说。
而市场的变化,也让他激动不已。父母亲以前希望孩子乖巧,现在则强调孩子要穿着漂亮时尚。
“根据这种需求,童装已完全成人化了,”徐波说,并且小孩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念,知道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
只有这样,才能围绕着消费定位,调整策略,首先把产品做好。
时尚法则之二––科技支撑力
科技生产力时代来临了
每年时装发布季前夕,夏奈儿都会去离巴黎不远的一个乡村,找一位老太太,让她帮着制作高级织带。
这个传统始于几十年前,可可·夏奈尔见到她的手艺后,就指定由她来制作织带。老太太先把夏奈儿送来的面料拆散,分别抽出经纬线,再重新组合,然后用自己发明的木头织机,做出独特的织带。
其实,老太太从没见过夏奈尔服装款式,夏奈儿的设计师们也不知她如何作织带,但正是这些工匠们,构成了夏奈儿的基石,也构成了法国奢华工业的基石。
当然,法国奢华工业还特别注重材料的选用。
比如,爱马仕一个包的皮料必须来自同一只动物身上,而且不能有任何瑕疵。小牛皮尚且不易,鳄鱼皮就更难了。但爱马仕从没有为多留住一个客人,而降低标准。其结果,买一个爱马仕Birkin包,得排队,甚至要等好几年。
这是法国奢侈品牌的精神价值所在。
而在中国,技术的力量也在见证历史。
2011年11月1日,卡朱米羽绒服搭载“神八”飞天,成为首次搭载神舟飞船升空的羽绒服品牌。
这是一次重大突破。卡朱米针对太空微重力、强辐射等特点,对相关变异材料进行分析,取得了科技新突破。
其实,早在2006年,他们就推出了“会呼吸的羽绒服”,2007年福建登山队穿着此防水透气功能的羽绒服,登上慕士塔格雪山。
同样,雅戈尔董事长李如成也有着自己的自豪,“70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将中国的丝绸引入到欧洲;700多年后的今天,我愿再当一回‘马可·波罗’,把中国的汉麻也引入到欧洲。”
2010年10月,雅戈尔把“汉麻世家”生活馆搬到了意大利,并举办了“雅戈尔汉麻纤维运用与展示高峰会议”。
其实,早在50年前,欧洲就尝试制作汉麻纤维产品,但脱胶工艺技术始终不过关。
后来,雅戈尔与解放军总后勤部共同攻克了这一世界难题,纺出了60支甚至80支的纱线。
“过去我们到意大利是去模仿、学习,但这次我们是去展示我们的领先技术。”李如成说。
“首先要根据面料特点,选择衬布。”耶莉娅集团常务副总袁文和谈到非粘合全毛(麻)衬手工西服时这样说。
由于非粘合全毛(麻)衬手工西服遇潮湿天气,前身易皱,兜盖易外翻,于是耶莉娅开始了工艺创新。
比如,对衬布用40℃温水浸泡24小时,晾干后进行裁剪,并对衣片、衬片先进行两小时汽蒸,再烘干处理。
敷衬关系到前片造型,反驳线处要拉起0.5-0.7cm。衣片、衬布曲线先用人工定位,再上敷衬机。手工纳驳头,要顺着驳头弧度。敷好后再用蒸汽定型。
为保证缝纫线缩率与面料相近,耶莉娅选用弹性大的进口缝纫线。面用三股线,里用两股线,止口用真丝线。同时,袖、肋、身、后中等缝都使用进口环保药液定型。并且,驳头、领子等部位进行手工归拔。
目前,耶莉娅的单量单裁业务已经做到了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还在日本设立了三家自由品牌店,在韩国34家店月销售量达1700套。
同样,红领大规模定制的定单源源不断地来自美国。
进行量体后,美国客户的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导入数据库。数据库里有50多亿个板型,可以和客户数据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