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十二五:牢牢把握转型升级五年关键期
生意社2月6日讯 工信部解读《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1月19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为了更好地理解、领会《规划》内容和要点,本报采访了工信部消费品司相关负责人,对《规划》进行详细解读。对于同时发布的《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信部也对其内容要点进行了解读。
-关于纺织工业定位与发展方向
三大定位不变,三个层面体现行业重要性
记者:关于“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的定位,在《规划》中有无新的界定?纺织工业须从哪些层面实现转型升级?
工信部:如何定位纺织工业的发展,是规划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给纺织工业明确定位,提出了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在国内繁荣市场、吸纳就业、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上也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
2010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为4130万吨,占全球的50%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2065亿美元,占到全球同类贸易的30%以上;全行业就业2000万人。纺织工业在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长期发展中积累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以及对外界环境变化不适应等问题也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创新能力不足,研发设计和营销能力弱,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同质化竞争现象比较严重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纺织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大变强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时期纺织工业有发展的机遇,但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也更加复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加,需求低迷将成常态,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在高端领域的控制和发展中国家在中低端领域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从国内看,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等要素约束成为重要挑战。
我们认为,纺织工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在今后一个时期还可以从“民生保障、发展潜力、文化建设”三个层面得到体现:从民生角度看,纺织工业是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永恒产业,中国有13亿人口的市场,中国人的穿衣问题应该依靠自己解决,同时纺织工业仍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行业;从发展潜力看,纺织工业是新技术应用密集的行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技术纤维、产业用纺织品应用范围广阔;从发展文化产业的角度看,纺织产品,尤其服装服饰是引领时尚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播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因此,纺织工业发展在我国有基础、有潜力、更有必要。但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就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纺织工业的转型升级,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纺织工业的持续发展。
-关于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转变发展方式须从五方面实现
记者:《规划》对“十二五”时期纺织工业发展制定了哪些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工信部:根据纺织工业发展现状和纺织工业的总体定位,《规划》确定了“十二五”纺织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就是“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两化融合为支撑,以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以完善价值链和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着力点,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环保、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纺织工业体系,为2020年实现纺织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转变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纺织工业发展的核心要求,具体来说,要从五个方面实现转变:
一是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引导行业把发展重点集中到结构优化和提高质量效益上来,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是由追求产业链完整向完善价值链转变。当前纺织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产业链中制造环节的完整配套,而作为价值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和营销网络建设依然是薄弱环节。对此,今后要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品牌建设、人才培养、企业管理等方面软实力的建设。
三是由东部主导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转变。产业转移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保持和提升我国纺织工业整体竞争力,通过推动产业转移,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优势互补。
四是由开拓国际市场向扩大内需转变。切实把握实施扩大消费需求战略的重要机遇,引导行业利用好两个市场,在巩固国际市场的基础上,注重国内市场的开拓。
五是传统产业提升与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并重。加快棉纺、毛纺、麻纺、丝绸、印染、针织、服装、家纺等传统加工业的升级进步,同时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有利机遇,将高技术纤维、高端纺织装备及产业用纺织品作为行业新的增长点加强培育。
-关于指标
总量增速明显下调,转型升级指标增加并细化
记者: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纺织工业发展指标有何调整和变化?为何有此变化?
工信部:在指标的变化上,与“十一五”相比,总量增长的速度明显下调,创新能力、结构优化、品牌建设、节能减排的指标均有所增加和细化。
总量指标中,工业增加值增速由“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6%调整为增长8%,纤维加工总量增速由“十一五”年均增长9.5%调整为4.5%。总量指标的设置主要体现了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要引导纺织行业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质量、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上来。
创新能力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是行业技术进步水平的综合指标,“十二五”期间提出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研发投入是此次规划增加的指标,提出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由不足1%提高到1%以上。研发投入是实现创新的基础保障,是衡量一个行业创新能力的基本标志,2010年我国化纤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了1%的水平,但传统纺织业只有0.55%,服装行业更低。必须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结构调整指标,结构调整指标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内外市场结构三个指标。与“十一五”相比,增加了区域结构、内外销市场结构两个指标,并且指标数值变化幅度较大。
在产业结构上,将产业用纺织品在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中的比重由20%提高到25%,总量达到1290万吨,净增量占纤维加工总量净增量的48%。“十一五”期间,产用纺织品占全部纤维加工量的比重由13%提高到了20%,“十二五”时期达到25%是比较高的指标,这个指标已经接近欧洲平均水平,从加工规模上也位居全球前列。
在区域结构上,《规划》提出中西部地区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纺织产值的比重由17%提高到28%。虽然该指标是指导性的,但体现了纺织行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产业转移的政策导向。2011年1~11月,中西部纺织工业产值比重已经接近20%,“十二五”开局第一年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
在内外市场比重上,提出了规模以上企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由18.6%下调到14%,也就是内销产值比重提高到86%。扩大内需是国家“十二五”时期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也是纺织工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要提高内需对纺织增长的贡献率,逐步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2011年末,规模以上企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为17.2%,同比下降了1.4个百分点。
品牌建设指标。本次《规划》对品牌建设提出了具体指标要求,拥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是建设纺织强国的标志性指标。《规划》提出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3~5个,国内市场知名度较高的知名品牌100个,品牌产品出口比重达到25%。近些年,纺织服装企业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部分品牌也开始了国际化进程,我们希望再经过几年努力,能够实现品牌建设的新突破。
可持续发展指标。关于单位增加值能耗指标,《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也是比较高的水平。“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通过技术改造,调整结构,加强管理等措施,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了32%,纺织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已经大大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再降低20%,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污染物减排指标,是本次《规划》新增的指标,对纺织工业来说是比较艰巨的指标。纺织工业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是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十二五”排放总量要下降10%。“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由2005年的33.8万吨下降到2010年的31.5万吨,累计下降幅度不到7%。“十二五”期间,在纺织生产总量继续增加的情况下,排放总量要下降10%,任务也是比较重的。
另一个指标是再利用纤维总量由400万吨增加到800万吨。实现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是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纲要的任务,实现废旧纤维和纺织品的回收利用不仅是保护环境的需要,也是有效弥补国内原料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废旧纤维和纺织品再利用主要是聚酯瓶片,纤维和纺织品还不多,《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初步建立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体系,制定再利用的技术路线图,实现废旧纺织服装的资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