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重庆市茧丝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http://www.texnet.com.cn  2012-02-09 16:18:02  来源:重庆市外经贸委 收藏
生意社02月09日讯

  重庆丝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渝外经贸发[2011]256号文发布)

  茧丝绸产业是重庆的传统及特色产业,重庆是全国十大茧丝绸产区之一。茧丝绸产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产业链条长、带动性好,在促进重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城乡统筹建设、城镇人口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民生作用。全市15个区县已规划将茧丝绸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重庆市纺织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把丝绸工业作为发展重点。为推动未来五年重庆茧丝绸产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回顾

  (一)产业基础进一步巩固

  “十一五”期间,重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调整的历史机遇,争取到11个国家“东桑西移”基地县建设工程项目,配套实施了重庆市“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工程、高效生态蚕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以及蚕种良种补贴、桑蚕保险等项目,充分利用国家退耕还林、农业产业化等政策,多渠道争取项目、筹集资金,促进蚕桑发展。“十一五”末,全市建成国家级优质蚕茧原料基地县11个、万担镇3个、千担村79个、百担社557个、十担户1478个,覆盖全市26个区县,实现年产鲜茧近2万吨,蚕茧单产34公斤/张,蚕农蚕桑收入5.3亿元。形成了涪陵、黔江、云阳、铜梁、合川等一批骨干蚕桑生产基地县,实现了“巩固渝西,提升两翼”的蚕业布局调整目标,稳定和巩固了重庆蚕业基础。

  重庆丝绸工业通过技术进步,装备更新,缫丝企业的设备自动化水平由“十五”时期的54.6%提升到71%,白厂丝和双宫丝的商检平均质量达到3A60、双特40,质量和生产效率得到较大提升;通过技术创新,取得“保胶软化”技术专利,“高温低浴比绢纺精练新工艺”等成果,有效的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改良了产品性能,使丝绸产品的使用及生物保健功能提升;通过新产品研发,推出了高环保高抗静电“HASEP桑蚕丝绵条”、可水洗丝棉被、高强力航空用绸、桑蚕护肤面膜等一批有重庆特色的丝绸产品,提高了重庆丝绸的科技含量和影响力。

  (二)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围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转变茧丝绸产业增长方式,全行业上下齐心协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取得突出成效。

  丝绸工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龙头企业带动辐射效应。重庆祥飞、金凤、宏美达、丝绸集团等企业,采取租赁、收购、兼并、联营合作等方式整合行业资源,壮大企业实力,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和领头羊,四家公司的产值占行业的40%以上,出口占行业的80%以上,充分发挥了资源整合的积聚效应,使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小而分散的状况得到改观。

  品牌建设提升重庆丝绸的市场影响力。通过打造“桑椹”牌蚕品种、“乌江”牌蚕茧、“凤宇”牌双宫丝,“WINTUS”、“龙羽”、“祥飞”牌真丝绸,“万兴”、“彩蝶”牌桑蚕丝绵条等,重庆丝绸出口欧洲、日本、韩国等高端市场的数量逐渐增加,重庆丝绸品牌也逐渐被客商认同。

  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产业升级。大力推广和普及养蚕实用技术,创造了重庆户均养蚕量和单产的历史最好水平,稳定了蚕业基础;缫丝自动化水平提高,使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丝质量上了新台阶,让重庆丝绸原料型特征明显的弱势,转化成为具有较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保胶软化技术”及“高温低浴比”绢纺精练新工艺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行业综合经济效益提高。建成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园25个,初步形成桑园间作、桑园养禽、桑枝开发等6种综合利用模式,亩桑效益在单一养蚕收入的基础上增长1倍,实现产值2亿元。全市9家丝绸加工企业完成对锅炉、供热系统、缫丝污水处理的技术改造,实现80%的废水与50%的热能回收使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三)产业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十一五”期间,重庆茧丝绸产业发展得各项政策支持100余项、政府投入近2亿元,出口退税1.6亿元,较“十五”时期增长近两倍。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准入门槛降低,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得到改善;政府在简政放权、减轻企业负担、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搭建产业发展平台等方面采取了切实措施,为企业办好事办实事的效率提高。

  (四)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不容忽视

  蚕业基础薄弱。蚕桑生产分布广,零星分散,户均养蚕规模小,蚕业集中度低,科学化养蚕水平不高,品种更新换代慢,桑蚕品种良种繁育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劳动力投入减少等,制约重庆蚕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重庆丝绸企业普遍缺乏人才,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弱,科技研发、技术改造的投入严重不足,竞争软实力与沿海地区及行业先进比差距较大。

  行政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市外经贸委是全市茧丝绸行业主管部门,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管理体制。区县行政管理存在多头情况,蚕桑由农业、林业等部门主管,丝绸生产管理职能在工业主管部门,丝绸出口则由外经贸部门负责。两级政府茧丝绸行业行政管理不对口,削弱了管理效能,蚕桑生产基本没有纳入农业统筹发展,丝绸工业得到工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二、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蚕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衣着材料向天然纤维回归是必然趋势。目前,天然纤维占纺织纤维总量的40%左右,主要以棉花羊毛为主。棉花、羊毛在世界范围内受沙漠化加剧、耕地面积减少及粮食安全问题等因素制约,增长已受限制。近年来,具有天然纤维性质的新型纤维不断问世,极大地丰富了天然纤维的种类,但由于新型纤维成本一般较高,发展速度将受到制约。而桑树可以不占用良田,有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发展蚕丝满足纤维增长需求即成为一种优先选择。丝绸具有满足人体肌肤生理需求而其他纺织纤维所不及的优良性能,被誉为“纤维皇后”,占纺织纤维总产量的0.172%

  国际国内丝绸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未来五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国际丝绸消费呈上升趋势,丝绸消费将保持年递增5%左右的水平。中国经济将保持平均8%的增长水平,为丝绸内销的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预计“十二五”末,中国人均丝绸消费量将接近50克,年消费丝绸产品7万吨左右,年均增长速度为15%左右。

  产业转移给重庆茧丝绸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国家2006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以来,西部地区已成为全国蚕业和丝绸初级产品的主产区,东部和沿海地区保持着丝绸深加工和出口优势。随着东部和沿海地区经济转型,继“东桑西移”后,“东丝西移”、“东绸西移”的步伐加快,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发展的选择。中央的“3.14”总体部署给重庆发展带来新的历史使命和机遇,也给茧丝绸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重庆既是大工业直辖市,也是大农业直辖市,基础和条件决定重庆可以成为丝绸生产大都市,也可以成为丝绸消费大都市。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级、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将在金融、生产、流通、消费、交通、能源、通讯、物流等诸多方面,将增强对西部地区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同时也将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实力。

  (二)面临的挑站

  从全球范围看,面临贸易壁垒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发达国家依靠资金、技术、品牌等优势,牢牢把握世界纺织丝绸高端市场控制权,形成对中国丝绸的贸易壁垒。印度、巴西、越南等国家大力发展蚕业,形成风格迥异的特色丝绸产品,展开与我国的竞争,并不断发起对中国丝绸的贸易壁垒战,对中国丝绸形成挑战。

  从行业层面看,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挑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全面进入成本上升周期,丝绸行业的盈利空间还将收窄;人民币升值对丝绸出口带来的压力将有增无减;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资源配置难以得到改观;蚕茧在农产品中的比较优势将继续呈下降趋势等,对产业发展构成不利影响。

  从自身角度看,面临竞争实力的挑战。与东部沿海地区比较,重庆丝绸存在较大差距,不在同一竞争级别。在西部地区,目前重庆尚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规模效益,也还缺乏新的增长点和后劲。

  总体而言,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形势面前,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技创新,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装备、优化产业布局;坚持改革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完善重庆丝绸产业链,培育知名品牌;坚持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高行业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抓住全国茧丝绸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机遇,把重庆丝绸建设成为西部有特色的产业。

  (二)基本思路

  依托重庆茧丝绸产业现有基础和资源条件,重点发展自己的优势和强项,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行业经济效益,完成产业的升级转型。

  引进和利用先进的丝绸科技成果,招商引资国内外知名丝绸品牌和企业落户重庆,带动重庆茧丝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结合城乡统筹发展、一圈两翼经济规划、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等新重庆建设,把茧丝绸产业发展作为一项优势民生工程来建设。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目标

  重点发展优质蚕茧和优质丝绸初级产品,包括白厂丝、双宫丝、绢丝、桑绵条(球)、坯绸、蚕丝被等,在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和企业的前提下,发展丝绸深加工(印染、服装及制成品),优化茧丝绸产业链。2015年,实现产茧60万担(3万吨),年均增长11%;单产35公斤/张,年均增长1.2%;蚕农收入15亿元,年均增长23%;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年均增长19%;出口1亿美元,年均增长18%;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

  核心竞争力增强目标:实施科技兴业,进一步提升行业总体技术水平。实现干茧质量上升2-3个级别,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技术创新成果及新产品对产业的贡献率达到35—40%,培育3-5个重庆丝绸的知名品牌,建立1-2个市级技术研发中心,产品质量再上新台阶。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蚕业基地,完善以蚕茧生产为主,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并举的新型蚕业发展模式;蚕茧与蚕桑综合开发利用总值比例达到1:1;整合资源,培育壮大3—5个龙头企业或集团;按照“稳丝扩绸发展绢纺”的产品结构调整方针,实现丝、绢、绸、制成品工业值比重分别为40∶25∶20∶15的目标;工业节能及循环经济实现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蚕业布局,巩固产业基础

  进一步推进蚕业向适宜地区转移。按照“一圈两翼”三大区域划分,建设以综合利用与观光为特色的“一圈”蚕业带,建设以优质高产为特色的渝东南及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特色的渝东北“两翼”蚕业带,实施优化一圈、发展两翼的蚕业发展战略,形成“一圈两翼”三大蚕业带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开创重庆蚕业发展的新格局。重点建设以涪陵、黔江、云阳、铜梁、丰都、合川、巫溪、江津、垫江、武隆、万州11个区县及100个重点乡镇为骨干的蚕业基地,使骨干基地的产茧量达到全市总量的60-70%,巩固和稳定重庆的蚕业基础。

  继续推进和深化国家“东桑西移”基地县工程、“优质茧十百千万工程”、高效生态蚕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选育一批适合重庆推广的桑、蚕新品种,建立和完善蚕桑良种繁育体系和蚕种安全防范体系;确保2015年全市投产桑园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发种量达到90万张;实现亩桑产叶量2000公斤,产茧120公斤,收入4000元,蚕茧质量解舒率达到60%,上茧率达到90%,粒茧丝长达到1000米。

  (二)创新蚕业发展模式,加快工业技术改造

  创新蚕业发展模式,提高蚕桑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养蚕技术服务保障能力。试点公司+农户、公司+蚕桑专业合作社,鲜干茧统一经营,公司与合作社、蚕农实行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化模式;试点培育和扩大年养蚕规模10张的基本户的有效途径;试点蚕桑专业合作社自行烘炕鲜茧、销售干茧的蚕业生产模式;试点建设公益性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蚕业技术服务体系等。探索和总结具有重庆特色的蚕业发展有效途径。

  加快丝绸工业企业的技术更新和装备改造步伐。在缫丝企业全面推广FY2008型自动缫丝机和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在织绸企业采用新型无梭织机,电子化控制新型织机,大卷装准备设备、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先进装备;在绢纺企业淘汰90年代以前设备,采用2000年后新型的计算机控制绢纺专业设备。实现“十二五”末重庆丝绸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实现稳定16万绪缫丝规模,扩大1000台织绸规模,扩大一倍绢纺生产能力的结构调整目标,加快产业升级转型。

  (三)推进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

  引导和鼓励企业走品牌发展道路,营造以质取胜的发展环境。支持企业创建品牌、开展品牌和质量认证、品牌宣传广告、参加国内外展会等;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和管理等方面加大对品牌企业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时期,重点培育“WINTUS”、“龙羽”、“龙的”、“玮兰”、“武陵山”、“万兴”、“桑葚”等重庆丝绸品牌,打造1-2个全国的知名品牌。把宏美达、昌州、龙的、玮兰、双河、万兴等重点企业建设成为在西部有影响的知名企业。通过品牌战略,全面带动和提升重庆丝绸生产的工艺、技术、质量水平,实现产品的上档升级,提高重庆丝绸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推进循环经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加大桑资源综合开发力度,鼓励和支持开发桑枝食用菌、桑叶饲料添加剂、桑椹酒、桑叶茶、桑枝药材、桑椹饮料等产品,利用蚕沙开发养鱼或沼气生产,提高亩桑经济效率;推广桑菜、桑草、桑果套作,桑禽、桑畜饲养等多种经营,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

  加大茧资源综合开发力度,鼓励和支持利用缫丝废水提取丝胶活性蛋白,开发护肤保健用品;利用缫丝蚕蛹提取蛹蛋白、α亚麻酸、甲壳素等可用于医疗、保健、食品、饲料的高附加值商品,提高副产物经济价值;在丝绸加工企业推行2吨以上燃煤锅炉节煤和除尘新技术、缫丝废水处理及循环使用新技术、供热系统热气热水循环利用新技术等。通过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从总体上提升行业的经济效益。

  (五)整合行业资源,培育龙头企业

  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兼并、租赁、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建成和壮大宏美达、昌州、龙的等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带动和辐射作用明显,竞争力强的贸工农一体化的行业龙头企业,实现企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建成年销售值超5亿元人民币、出口达3000万美元的企业1-2家;建成年销售值超2亿元人民币、出口达1000万美元的龙头企业3-5家。

  为企业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沟通管道,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技术、管理和人才,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十二五”末,力争引进1-2个国内知名丝绸品牌企业到重庆落户,承接东部缫丝、织绸产业转移项目3-5个。规划筹建重庆丝绸工业园区,初步形成重庆丝绸产业集群的雏形。

  (六)大力培养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人才战略计划,依托西南大学等高校及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人才。重点培养一批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高级人才,着力培训批量的生产一线技术工人,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职工队伍技术素质。力争培育各类人才3000名,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比例分别达到2:10:88。力争引进各类高端人才20名,提高竞争软实力。

  利用西南大学、市级相关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的资源,建立茧丝绸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促进人才交流和科技成果转化,降低产业发展总成本。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商务部“东桑西移”和国家相关部委茧丝绸专项资金;加大市级财政和蚕桑主产区县财政对茧丝绸产业的投入力度;推动蚕种纳入政府农业良种补贴范畴,实施蚕种直补到蚕农;推广蚕桑保险,解除蚕农后顾之忧;加大蚕桑生产大户规模化生产支持力度;支持丝绸加工龙头企业新产品研发、自主创新、品牌培育、销售体系建设;争取把桑树作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石漠化治理的主要树种之一,列入三峡库区生态建设后续工程,实施专项资金支持。

  (二)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进一步深化鲜茧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管理和竞争机制,倡导诚信守法经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工商、质监、物价等职能部门对市场的监管作用,制止恶性竞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消费者利益。

  (三)加强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理顺行业行政管理体制,将蚕业和丝绸工业行政管理职能回归农业和工业部门。充分发挥市政府茧丝绸产业协调小组的作用,更好的发挥产业发展相关部门的作用,共同推动重庆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加大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发展茧丝绸产业的民生作用的认识,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给予产业发展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组织领导。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重庆茧丝  蚕茧  蚕桑业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华兴纱管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