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雇与佣谁该慌?
生意社2月23日讯 春节刚刚走远,“用工荒”已经响彻大江南北,成为舆情热点。记者元宵节前后在浙江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流入重镇义乌市调查发现,用工形势趋紧是实情,但并不像人们叫得那么“荒”,有人据此断言“刘易斯拐点”提前来临,更为时尚早。
记者与当地企业、党政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交流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当前所谓“用工荒”,“荒”的不光是用工企业和输入地政府,“荒”的更应该是我们国家目前严重滞后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劳动力培训制度和用工管理机制。
所谓“用工荒”,其实背后是企业“涨薪荒”、工人“素质荒”、流动人口和劳动用工社会管理“体制荒”等因素的综合反应。
哪些企业出现了“用工荒”?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企业主要是生产规模较小、产品附加值偏低、企业利润很薄或根本没有利润,转型升级一时又找不到出路,因此陷入涨工资涨不起、不涨又招不到人、招了也留不住的两难境地。
春节以来,义乌人力资源市场继续保持供求两旺的态势,市场招工企业每日平均达700余家,提供岗位达1.1万余个,求职人数8000余人,求人倍率为1.38。用工缺口较大行业仍集中在袜业、服装、饰品等制造业,缺口较大工种则集中在包装工、操作工、挡车工、点钻工等生产岗位。
记者走访义乌民营企业了解到,一些外来务工人员除了工资要求外,对生产环境、吃住条件、节假日安排和个人成长、文化生活等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在明显提高,特别是新一代务工人员。企业普遍反映,如果企业实行的是计件工作制,劳动定额较高,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家庭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务工者,就不太原意到这类企业上班,有的暂时留下,一有好的机会也会跳走。
凡是员工队伍较稳定的企业,一般在提高员工工资、待遇方面做得都比较好。在新光控股集团电镀车间打工的河南商丘人李超军说,去年公司搞薪酬改革,实行计件加工龄、职称工资,工资增长了30%,好的月份可以拿到六七千,还给自己评了高级技术员,现在大家干劲都很大。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企业竞相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因而对员工的文化和技术素质的要求相应提高。而目前劳动力培训、学校技能教育与企业用工需求的差距却出现拉大趋势,这就加剧了结构性“用工荒”。
有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现有2.21亿农民工,预计到2020年将有超过1亿农民移民至城市。但由于缺乏全国统一权威的信息共享平台、劳动档案管理系统和社会化培训机制,加上缺乏合法成熟的劳动中介组织和户籍改革、子女入学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至今仍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流动性和临时性。这不仅带来了管理的混乱,更造成了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业界认为,要破解新一轮“用工荒”,除了企业自身努力,从更深层次、更大范围上,研究解决上述靠一企一地难以解决的结构性、制度性、机制性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