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企业早春气象
生意社2月24日讯 2012年的春天来了,然而,从亚洲的日韩到欧洲的英法,一些地区还在历经数十年不遇的极端寒冷天气。因此,有预测称这些地区可能会迎来一个小冰河期,这对于靠天吃饭的服装企业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企业最希望的是一年四季的到来按部就班,不要有太多的意外。
不过与天气忽冷忽热的变化相比,中国服装企业更害怕的则是欧美经济气候进入衰退的“寒冬”,以及由此带来的世界经济不确定性。
再看国内,去年一年,棉花的价格呈现历史罕见的“过山车”剧烈波动。棉价飙涨,不断创下历史新高,被人们称为“棉花掌”;棉价暴跌,让不少人被套牢,又被冠名为“棉花套”。在2011年棉价先扬后抑影响下,服装价格普遍涨水,今年春装价格又涨一成。
以上两点导致经销商们忙着清仓,影响了今年春装的销售。业内人士表示,4.5∶1是服装行业库存的临界点,眼下国内众多服装品牌秋冬装的库存量都已经到达了临界点的边缘。
极寒天气裹挟经济寒潮夹击企业
近日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测算结果显示,2012年1月中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215.19亿美元,同比下降0.42%,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首次出现的负增长态势,其中,纺织品出口76.77亿美元,同比下降6.80%,服装及其附件出口138.42亿美元,同比增长3.51%。如果扣除服装提价因素,中国服装出口的数量可能是负增长。
“熬过了金融海啸,又遇到欧债危机,很多企业都奄奄一息。”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一家大型休闲服生产企业负责人感慨道。他表示受出口形势影响,今年企业订单下降20%至30%。不过即使这样,这家企业也不愿与欧洲的中小服装品牌签订长期合同,因为劳动力流失和成本上涨等可变因素太多。还有一点,欧盟内部随着危机的愈演愈烈,压力会增大,和中国的产业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双边的贸易摩擦可能会加剧,这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不利。从客户抢着下单而工厂为恐原料再涨而不敢接长单,到客户唯恐原料再跌而不敢下长单,短短一年时间,很多服装企业历经了冰火两重天的大逆转。
历史上“经济危机”多表现为生产过剩、市场萎缩,但这次欧债危机却表现为企业因缺乏资金支持而中断生产。在记者看来,这些企业的品牌、技术、渠道都还存在,中国服装企业如果能够乘机与其合作或者直接收购,不失为良策。记者在意大利的一位朋友春节期间打电话说,年初,中国有不少服装企业到意大利设厂。虽然当地的工厂规模都不会太大,有些看起来更像国内一些地方的小作坊,但在当地设厂却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一是可成为欧洲当地的服装企业,甚至是一些全球知名服装品牌的供应商;二是在当地生产的产品属于“欧洲制造”,不仅可避开贸易壁垒,还能提高附加值。
服装业是“靠天吃饭”的,每年换季时,企业都会查询一些气象数据并向在气象局工作的朋友咨询。因此一些品牌服装企业争相购买气候预测。据利郎零售中心负责人对记者介绍,利郎这两年都会购买气候预测,虽然提早了半年预测的气候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这着实是企业面临全球气候不确定性的无奈之举。其实未来天气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很难有人说清楚,如果预测未来冬天很长、很冷,大量准备耐寒的原材料,组织生产御寒服装,一旦天气并不如人所料,特别是大企业将会陷入巨大的存货危机,风险太大。从稳健经营的角度来说,企业不应该去赌未来是否将进入小冰河期。即便真是小冰河期来了,企业以补单、追单的形式生产也来得及。因此,如何摆脱“靠天吃饭”,这是服装企业当前面临的困惑。
秋冬库存消化忙春装销售启动晚
记者走访北京各大商场发现,今年春装销售启动晚。即便普通的一件上衣,售价也高达六七百元。据武汉市物价局最新调查显示,武汉市场上服装的平均售价也比去年同期上涨近一成。春装为何身价“居高不下”?
“一件200元成本的衣服,如果我不标价800元出售,可能就会面临‘亏本’的尴尬。”梦舒雅北京灯市口店的销售人员解释,一件成品衣服卖出去后,商场抽走30%,纳税超过10%,宣传折扣、员工成本至少20%……所剩下的赢利微乎其微。记者在采访的服装生产企业中了解到,用工成本、制作成本、宣传成本等环节都在逐年递增,其中流通环节的成本占比最大,为标价的70%左右。
另外,去年秋冬装库存较大,经销商们忙着清仓,也影响了今年春夏装的销售。去年为了缓解成本上升压力,品牌企业开始较大幅度地提升秋冬装产品价格,涨约10%至20%,这导致了一些过于追求毛利率的服装企业库存大幅增加,存货周转率大幅下降。而对于秋冬季库存积压来说,由于服装生产周期一般超前一个到两个季度,前期高价库存的累积也为服装库存的增加不断加码。而服装消费的季节性和流行性,更助推了服装库存高位运行。
如今行业内正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中国所有的服装企业停业,仅库存量也够在服装市场上销售三年。”这一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再有一点就是服装销售受天气影响比较大,当前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总体偏低。去年的春节在2月,过了元宵节都接近3月了,天气比较暖和,人们正好换去冬装,购买春装的欲望也比较强烈。而今年过年时间较往年早,又受到寒冷天气的影响,因此,不少服装店一天的出货量就相对比较少。
寒冷造成两个后果:一是年前不敢多生产冬装,年后虽然冷,但是到了换季的时候,去年生产的库存冬装价格一直上不来。记者在森马、美特斯·邦威等品牌专卖店内看到,立春过后冬装价格都出现大幅度的松动,为了给春装造势,有的商家对冬装打出了五折,甚至买一送一的促销活动。来自渝派服饰协会的消息称,受欧亚极寒天气的影响,今年该协会旗下出口企业生产的春装上市时间被推迟,且出口俄罗斯和中亚的春装订单较去年同期下滑了三成多。
中西部投资解了用工荒
在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返乡创业、就地就业成为大趋势,中西部地区接纳劳动力的能力越来越强,像河南、重庆等地还出现了省内转移劳动力超过了输出劳动力的情况。
最近,记者联系了一些纺织服装企业并了解到,原来,他们几年前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建立生产基地,现在已开始发挥作用了,招工压力大大缓解。“今年过年后,我们在江西九江的生产基地增加了一条生产线,又招了近100人,现在那里有员工300人左右,招工形势相比宁波确实要好一些。”宁波培罗成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兴奋地说到。早在2006年,培罗成集团就在中西部地区寻找合适的生产基地,最终选择在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制造工业区投资1.5亿元兴建生产基地,一期工程是作为培罗成衬衫基地来建设的,目前具备年生产300万件衬衫的能力,九成员工都是当地人。现在,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完工后能吸纳1000人就业。
几年前,雅戈尔集团在重庆、新疆、云南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洛兹集团在湖北秭归,太平鸟集团在湖北宜昌,斐戈集团在江西抚州建立了生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车伟认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在加速,且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从经济增长来看区域差距在缩小,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多,给技术工人提供了更多的岗位。另外,随着城市生活成本上升、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逐步改善,产业研发人才“回流”会更加明显。
据悉,国务院最近批复同意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这是国务院批复的第三个西部大开发五年规划。《规划》要求,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落实好中央对西部地区在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等方面的差别化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倾斜力度。
更可喜的是,根据人社部等制定,日前已经国务院同意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年~2015年)》指出,“十二五”末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将达1.2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34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重27%。此外,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将达到6800万人。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要得到明显提高,劳动者要得到有效培训的机会。
可见,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开始尝到了早年在中西部投资建生产基地的“甜头”:企业在当地招工不但相对容易,而且扩大生产规模后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也能很快得到满足。